福利经济学/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丛书

福利经济学/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丛书
作者: 姚明霞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4.50
折扣购买: 福利经济学/现代外国经济学大系丛书
ISBN: 78018046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价值中立”的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初,福利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罗宾斯爵士的一种观点,即作为经济学的分支,作为一门科学,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价值判断问题,福利经济学不应该是规范的,而应该是实证的,或者说应该是“价值中立”的。所以,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以帕累托标准为核心的新福利经济学,试图避免西方传统经济学中所掺杂的价值判断。 “所谓的‘新福利经济学’(1939一1950)特别关注从纯粹事实的前提推导出政策判断……这好像与声称‘从一系列‘是’命题中推导出‘应当’命题是不可能的’这一被广为赞同的哲学观点相左。”(Sen,1970,p.56) 那么,新福利经济学真的是价值中立的吗?真的是违反了休谟定律了吗? 森认为,不是的。新福利经济学的追求并不是对上述观点的否定,而是它把不涉及价值判断等同于人际间没有冲突来看待。新福利经济学实际上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赞同某个价值判断例如帕累托标准,那么它就根本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完全客观的、实证的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帕累托原则才一直被认为不涉及价值判断。”(Sen,1970,p.57)因此,森的结论是:新福利经济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仍然涉及价值判断。 同样,另一位西方著名的经济思想史学家布劳格也有相同的看法:“……凡属被视为真实的以经验为依据的表示‘是’的陈述性说明,无不有赖于社会上明确认为我们‘应该’接受那种表示‘是’的说明的一致意见。”(布劳格,1980年;中译本,1992年,第136页)也就是说,任何实证分析都是以一定的规范分析为基础的。而新福利经济学以规范的帕累托标准为基础,因此,布劳格“坚决地将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置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布劳格,1980年;中译本,1992年,第154页)。 实际上,从帕累托标准本身来看,它无疑是带有价值判断色彩的。帕累托标准认为,如果一种变化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了,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变化就是一种改进,是社会所希望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帕累托标准认为,社会福利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个人福利。而至于如何判断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这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原则。关于个人主义,我们将在第五章涉及。 因此,帕累托标准本身并不是一个远离了价值判断的标准。如果人们希望应用这个标准来判断社会状态的话,那必定是无功而返。人们会发现,除了帕累托标准之外,他们还不得不加入一些其他的价值判断。 P7-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