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鲁迅作品细读(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30843
。。。
一、读《孔乙己》 据说当有人问鲁迅在所做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 欢哪一篇时,鲁迅答复说是《孔乙己》。有外国译者 请鲁迅推荐自己的作品,他也是首选《孔乙己》。 这关乎鲁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在1919年写给《 新潮》杂志的一封信里,鲁迅这样说:“《狂人日记 》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 ”他的学生孙伏园也回忆说,鲁迅在私下谈到《药》 这一类小说时,曾经用了一句绍兴话,叫“气急虺聩 ”,就是不够从容,这和“太逼促”是一个意思。鲁 迅喜欢《孔乙己》,原因就在它写得“从容不迫”。 鲁迅的这一自我评价,大概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 :大家都认为,鲁迅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药》 这样的思想性、战斗性比较强的作品。这几乎也是学 术界的“公论”,以至直到今日,还很少有人提及我 们这里所引述的鲁迅对《狂人日记》《药》这类作品 的批评反省,有意无意忽略、淡化鲁迅对《孔乙己》 的格外看重。其实,鲁迅做出这些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评价,是自有标准的,即不同于政治、思想标准的审 美标准;而他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就是看是否“从容 不迫”。这既是鲁迅的人生观:他一再强调人的生活 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给人以“压迫和 窘促之感”;更是鲁迅的文学观、美学观,他认为“ 生活有余裕”才会“产生文学”,③“感情正烈的时 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④以这样的“从容美学”观来看,《狂人日记》《 药》可能都有些“锋芒毕露”“不留余地”,给人以 “压迫和窘促之感”;而《孔乙己》则写得有节制, 含蓄,从容不迫。 关于鲁迅的“从容美学”,以及对《狂人日记》 《药》《孔乙己》的具体美学分析,是一篇大文章, 我曾经多次推荐给中文系的研究生:这是很好的博士 生论文题目。这里不可能进一步展开,只想从一个具 体角度做一点讨论。 《孔乙己》其实只是在从从容容地“讲故事”, 讲一个鲁迅家乡的小酒店的故事,一个酒店里的既普 通又特别的酒客的故事:他叫“孔乙己”,“原来也 读过书”,没有考上秀才,“又不会营生”,最后潦 倒一生。这是一个看来可笑,细加品味又相当可悲的 读书人的故事。 我们要讨论的是,鲁迅怎样讲这个故事?特别是 他选择谁来讲故事?也就是选择谁做“叙述者”?这 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要认真考虑的。我们不妨设 想一下:孔乙己的故事,可以由哪些人来讲?最容易 想到的,自然是孔乙己自己讲,作者直接出面讲,或 者由咸亨酒店的掌柜、酒客来讲;但出乎意料,作者 却选了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来讲故事。 这是为什么? 这显然与他的追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关系。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