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角(国剧角色和人物)

生角(国剧角色和人物)
作者: 刘嗣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3.20
折扣购买: 生角(国剧角色和人物)
ISBN: 9787530662809

作者简介

刘嗣先生,本名刘先礼,出生在民国八年,是年属羊,不知他不食羊肉是否与此有关。他是前北洋政府“承威将军”刘承恩第四子,陆军总长段芝贵的门婿。他的原籍本是湖北襄阳,但幼居津门,别第故都,少年裘马,裙屐风流,人称“刘四公子”,于文学、戏曲、民间艺术,都有深厚修养,更经常登台票戏为乐。获北大学士位后,即在天津创办《玲珑画报》,并先后任《风月画报》总编辑、《天风报》副刊主编。著有《双菊集》、《梨园掌故》、《平剧漫谈》等书。一九四九年迁台后,亦着力推介民族艺术。 刘嗣的为人,幽默风趣,乐天知命,风月掌故,如数家珍。如果必得泄漏一点他的“隐私”,那便是好友之间,皆称他“县太爷”或“校长”。他既未做过父母官,亦未职掌校务,至于典出何处,只好请教他的好友们了。

内容简介

领袖群伦的人物 在国剧各类角色中,居于领袖地位的须生,梨园 圈子里俗称“老生”。 他是饰演男性中年以上人物的角色。我们在戏中看见 那些素脸戴胡子的 先生们,便是须生也。国剧最早角色分类的“末”行 ,和须生的造型一样, 可说是年老副牌的须生,所以后来就把“末”行并人 “生”行之内,成为生 旦净丑四大类。简单明了,十分得当。至于生角为何 名列各类角色之首?皆 因我国旧社会一向以男性为中心,以正派好人做楷模 ,生角多半是饰演男 性正人君子的,故而名正言顺的高高在上。再说,戏 剧是人生的反映,任何 故事总脱不开忠奸贤愚,离合悲欢,跟这些情节关连 最多的,要算中年以 上的男性,于是须生又在“生”行之中,占了第一位 。 须生既居国剧角色首席,谈须生就应该先探讨国 剧的内容和它的由 来。再早不谈,清季道光、咸丰以前演于京畿的戏剧 ,计有昆曲、高腔、秦 腔、徽调、汉剧几种,这些戏剧因皇室的喜恶而影响 到民间,此盛彼衰,也 就互有消长。到了咸丰时代,据说出身“徽班”的名 须生程长庚,采集各剧 之长,又创出一种别具风格的戏来,以西皮二黄为内 容,所谓的“皮黄 戏”。那时昆曲已盛极而衰,皮黄便以新颖健全取而 代之,又经慈禧太后 提倡,大受朝野欢迎,名为“京戏”。北伐后北京改 名北平,根据地名又改 称“平剧”。当时以别于新兴的一些地方戏和“话剧 ”,又叫“旧剧”。此外 因较其他戏剧声势浩大,也叫“大戏”。直到今天又 被尊称为“国剧”。虽 然它的名字多,别署也不少;但是演出的内容,仍然 是西皮二黄。不过有一 点要特别提出的,所谓“平剧”(京戏),可不是北 平(北京)的地方戏,它 是发祥在北平(北京),人们就把它叫“平剧”(京 戏);跟“豫剧”就是河 南戏、“粤剧”就是广东戏等等的地方戏名实不同。 “平剧”是我国所有各 地方戏精华的综合体。它能被称为“国剧”,也就是 这个原因。 平剧虽被称为国剧,令人遗憾的是找不出它的生 辰八字:究竟首次演 出在何年何月何日何地?演员都是些什么人?所唱的 都是些什么戏?没有 一个人知道。何以事隔仅仅一百多年,便已难道其详 呢?这就是当初都把 说书唱戏的行当,视为小道,没有人肯花费时间为它 作详细记载的。前人 不记,后人怎能知道?也就难怪国剧无史了!但是到 了国剧鼎盛时期,谈戏 的觉得谈来谈去,竟谈不出国剧的创演者是何许人也 ,似乎不够意思,只 好强调程长庚是皮黄的开山鼻祖;因为在一些拉杂的 资料中.发觉程长庚 曾奉咸丰皇帝特旨总管“三庆”、“四喜”、“春台 ”三大徽班,且为奉派最 早任期最久的“精忠庙首”(相当于后来的梨园公会 会长。清代北平戏界 公会,设在前门外精忠庙内,故把负责人称为“精忠 庙首”,由内务府派 任。所管的事和精忠庙毫无关系,千万别把戏剧公会 的主事人,当作精忠 庙的老方丈),厘订梨园班规,教育皮黄人才,编排 皮黄本戏;再加上他剧 学渊博,技艺超众,有才有威有品有德,行内人都称 他为“大老板”而不敢 直道其名,跟“避圣讳”那样的慎重其事,可见对他 尊敬的程度;从那时起 也就有了皮黄演出的人员戏目可寻。有此数因,所以 就把程长庚推为平剧 的始祖。尽管有人说在程长庚以前,有叫什么童骡子 、米喜子的已经唱过 平剧,但是否可靠,却无人证实。那么由程长庚始而 皮黄大备,普及南北, 广为流传,奉他为平剧的创始者,总算有些根据呀! 否则给国剧立祖,还真 找不出第二人选呢!这样看,程长庚既是发扬国剧的 第一人,他本工就是 唱须生的,国剧角色以须生领袖群伦,当然也是众望 所归的了。 做派变化多端,唱自真材实货 须生是各类角色中最难演的一行。因为他所扮演 的,是各种身份不同 的人;年龄是从四十啷当岁,直到七八十岁之间的人 。由于身份与年龄不 同,加上剧情故事的繁杂纷歧,便须有多种做工表情 的演技,才能胜任裕 如。还有唱念方面,不仅特别繁重,而且使用的是本 嗓,不能有丝毫的偷 成,所以天赋必须优越。其他如“生”行的小生和旦 净两行,都是用假嗓; 假嗓是造作出来的,容易运用,换气断腔,如演员老 练,台下可能不知不 觉,此则易于藏拙也。武生以工架开打为主,唱工简 单,武工好即能得彩; 丑角以话白为主,插科打诨,出语即能哄堂,此则易 于惊众也。这些角色, 在演出重点与方式上,就都占了便宜。须生则绝对不 行,一切直出直人,开 门见山,嗓子有了缺憾,可能就砸了戏饭。在分量上 轻重的比较,须生也应 当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由汪、谭、孙老三位说起 须生的第一把交椅是程长庚,前已谈及;程长庚 生于前清嘉庆十六年 (公元一八一一年),安徽人。道光中叶人京搭“三 庆班”演戏。“三庆”和 “四喜”、“春台”、“和春”是乾隆八旬万寿晋京 祝寿的四大徽班,后便长 期驻在公演,成为京都最大最有名的四个戏班。“三 庆”班主本为高朗亭, 到了咸丰初年程长庚因才艺超人,就做了“三庆”班 主,又兼管“四喜”、 “春台”两班,成为三班总管(那时“和春”已经报 散),俨然剧界首领。光 绪六年病逝,享寿六十九岁。和他同时享名的老生有 余三胜(余紫云之 父,余叔岩祖父)、张二奎(杨 小楼父杨月楼之师,“奎派” 老生创始人)、王九龄、卢胜 奎(台子)等人,可算是第一代 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本 文不拟再谈;一因距离我们太 远,二因前辈中人多已谈过, 但亦人云亦云,此抄彼袭,即 使真实可靠,也不必再转录一 番,浪费纸张。倒是由他们下 一代的人物谈起,多少还有点 意思。都知道程长庚有三个特 别出名的弟子:汪桂芬、谭鑫 培、孙菊仙,由于他们的唱腔 各有创造专精独到之处,在光宣年间鼎峙菊坛,红遍 南北,世称“汪”、 “谭”、“孙”三大派。到今天虽成过去,或已失时 ,但仍宗之有人,谈之不 倦,对国剧的影响力既深且厚。由他们老三位说起, 作个“国剧角色和人 物”的引子,想来还不致令人厌烦吧! 说汪桂芬不如说“汪大头” 汪、谭、孙三人,论年龄孙菊仙最长,谭鑫培次 之,汪桂芬最小;可是人 们一谈起来,便说汪、谭、孙三派,那就按着这个顺 序,先请汪桂芬出场亮 亮相,请看官也捧捧场,给他叫个“趾头好”,怎么 样? 汪桂芬生于咸丰十年(公元一八六0年),因为 头部特别发达,人都叫 他“汪大头”,叫开了便成了外号,汪桂芬的名字, 反而无人道及了;曾见 过他着道装的照片,脑袋确实不小。他是个梨园世家 子弟,父亲汪年保唱 武老生,曾充“春台”班主和“三庆”班主,早年讲 究子继父业,故在龆龄 便把他送至“春茂堂”主陈兰笙门下习艺。人说头大 聪明,一点不错;他最 初是青衣老生两行兼学,又能唱老旦,还能拉胡琴。 当他出师的时候正在 倒嗓,就拜在程长庚琴师樊棣生(人称“樊三”)门 下,更进一步地研习琴 艺,不久樊三去世,便由他给大老板操琴,关于程长 庚的腔调,自然而然地 就装满了一肚子。前人记载说他充程琴师时年甫二十 三岁,叹为殊遇,其 实他还没有那样大;程长庚在光绪六年逝世时,汪大 头才二十一岁,他给 程操琴将近两年,程才去世,如此算来汪之开始为程 操琴,也不过十八九 岁。年未弱冠便能为大老板伴奏,领导文场,更属难 能可贵矣!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