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咖啡残渍
ISBN: 9787521217490
作者简介: 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1920—2009) 乌拉圭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乌拉圭文坛“四五一代”(Generación del 45)的中坚分子。 贝内德蒂于1920 年出生于乌拉圭塔夸伦博省的帕索德罗斯托罗斯(Paso de los Toros)。早年经历坎坷,曾从事过售货员、速记员、 出纳、记者、翻译和公务员等职业。 1954年进入《前进》周刊,在1954—1960年期间,曾先后三次担任该刊物主编。1967—1971年,任职于古巴政府的国际文化机构。1971年回到乌拉圭。1973 年 7 月,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开始黑暗的独裁统治时期。贝内德蒂离开乌拉圭,开始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辗转于阿根廷、秘鲁、古巴和西班牙。1985年回国,此后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两地生活。 贝内德蒂的作品主要以城市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精神危机,以及在独裁社会中生存的艰辛与迷惘。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精准观察和生动描写,贝内德蒂试图唤醒耽于舒适生活的乌拉圭人民,进而探索实现彻底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由于贝内德蒂对独裁统治、流亡生活和社会不公有着切身体会,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乌拉圭军事独裁政府的反动与腐败。 贝内德蒂具有多种文学才能,尤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从 194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难忘的前夜》(La víspera indeleble)开始,贝内德蒂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蒙得维的亚人》(Montevideanos, 1959)、《有无乡愁》(Con y sin nostalgia, 1977),诗集《办公室的诗》(Poemas de la oficina, 1956)以及长篇小说《休战》(La Tregua, 1960)、《感谢火》(Gracias por el fuego, 1965)和《破角的春天》(Primavera con una esquina rota, 1982)等,他的作品曾获包括索菲亚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何塞·马蒂诗歌奖、乌拉圭国家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受到世界读者的欢迎。 2009年5月17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乌拉圭政府宣布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时任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表示:“马里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死,而是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译者简介: 夏婷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教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拉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拉丁美洲史和拉美文化。译有《愤怒的玩偶》《魔幻之爱》《饥饿》(合译)等。
搬 家 自我记事起,我的家庭总在搬家。但是,得说清楚,这绝不是因为我们付不起房租,而是为了其他一些原因。有些原因很荒谬,但也没什么丢人的。我得承认,一次又一次地打开箱子、衣柜、盒子、行李,对我来说是一件乐事。所有的东西又被放进衣橱、橱柜、壁橱、抽屉里,尽管大部分的东西(不总是那些)依旧待在大大小小的盒子里。新家(我们从来不是房东,一直都是房客)在短短几天内就有了永久住所的样子,或者至少是一个固定住所的样子,我觉得我父母真是这么计划的。但要不了一年的时间,要么是父亲,要么是母亲,两人意见从来没一致过,又开始对房子评头论足(一开始是隐晦的,后来越来越明显)。其实,他们就是有了换新地方的念头了。一般来说,我父亲的理由是房子光线不足、墙壁太潮湿、走廊过于曲折、周遭环境太吵、邻居经常窥探我们的生活等等。我母亲的理由更加多样,但这长长的理由清单上一定会出现例如光照过多、环境太干、家里空间太大、跟邻居没有交流、街上毫无生气等等。另外,我父亲很喜欢周围环境安静的地方,我母亲更喜欢热闹的市 中心。 您别担心,我不会跟您讲这些房子里的故事,我就从生命中发生重大事件的地方开始讲起(或是,如诗人在一篇媚俗的文章的开头所说:“对世界来说是小事,对我来说是大事。”)。我出生在正义街和新帕尔米拉街交界处的一栋房子(的顶层),我们在那住了三年。那次可算是长了,后来我们越搬越频繁。我对这个家的记忆不深了,唯有对家里的一扇天窗印象深刻,它开关的时候特别吵,但我们也不会经常打开它,因为它的撑杆在院子里的墙上,而且非常硬,只有两个强壮的人一齐用力才能开得动。下雨天,这个倒霉的杆子会导电,所以这天窗只有在晴天才能打开。 所谓成长,就是学习向珍视的一切告别的过程。 我写得最好的小说就是《咖啡残渍》,这是我唯一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虽然主人公是一个我虚构的人物,但他就住在我住过的街区。 ——马里奥·贝内德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