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述略(精)/大家小书

古典诗文述略(精)/大家小书
作者: 吴小如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古典诗文述略(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0868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2014),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著名学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吴小如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著有《古典诗文述略》《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台下人语》《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内容简介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 先,小说在后的。……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 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 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 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鲁迅全 集》卷八附录)后来,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里把 这个道理进一步做了形象化的说明,这就是经常被文 学史家引用的关于“杭育杭育派”的一段话: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 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 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 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 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 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 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全 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鲁迅的话是根据《淮南子·道应训》里锐的“今 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 之歌也”的一段记载而加以引申发挥,并且做了历史 唯物主义的说明,因此它是可信的。“杭育”和“邪 许”虽是“单纯的呼叫”,但其中已包含着人类“孕 而未化”的诗歌语言。②随着人类的进化,这种“单 纯的呼叫”逐渐有了表达自己心意和感情的内容。随 后产生了发音清晰而意义却十分简单的语言,这种语 言在劳动号子中最初只是从属部分。后来,由于思维 能力和语言在劳动实践中日益发展,加到劳动号子中 的语言成分内容日益丰富,因而它所表达的人们的心 意和感情也就日益复杂起来。这时,有思想内容的语 言部分终于上升为诗歌的主体,而原来的“单纯的呼 叫”反而退居为诗歌的从属部分了。但是这种表示声 音的从属部分,随着时代进化而经过多次演变,尽管 是“单纯的呼叫”,却还在诗中保持着一定的地位。 先秦古诗中有不少带有专用于诗歌的语气词(如“兮 ”“猗”“些”“只”等)的诗句,这些诗句读起来 都带有强烈的原始歌谣的气息,正是这种原始的“单 纯的呼叫”的遗迹。 尽管诗歌的产生早于散文、小说,但古代流传下 来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如卜辞和金文,其中却没有诗 歌的记录。这大约由于诗歌是口头创作,只借助于语 言而本不依赖文字,而龟甲和铜器上的文字又各有专 用,原不是记载诗歌资料的工具。至于受生产力的限 制,当时文字刻写艰难,自然也是使诗歌不易流传下 来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以前的远古诗歌,传世的为数极少。有些显而易见 是后世依托伪造的(如汉魏古书中有些相传为尧舜时 代的诗歌,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等, 都出于伪造,不足信)。只有《周易》《礼记》《吴 越春秋》等极少的几部书中保存了点滴材料。如东汉 赵晔编著的《吴越春秋》中记录了一首《弹歌》,还 勉强可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活。 断竹,续竹。 飞土,遂肉。这首歌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作品,用 单纯朴素的两字一拍的简短语言,写出了原始人类用 最简单的武器——弹弓——进行射猎的过程,显然是 渔猎时代生活的反映。另外,在《周易》中也保存了 少量的比较原始的民歌,如《归妹》上六的一首:这 是写男女两人在进行剪羊毛的劳动,女的端着竹筐承 接着仿佛没有重量的羊毛,男的正拿着剪刀从羊身上 轻快地剪过,看去像是宰羊,却丝毫没有损伤羊的皮 肉。寥寥数语,不仅勾画出了古代劳动者的形象,而 且构思很巧,有相当的艺术性。《周易》是殷周时代 卜筮的底本,这首短诗最迟也是殷代的作品。 在《礼记·曲礼》里还有一段记载:“邻有丧, 春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 据旧注,“相”是‘‘送杵声”,又说: “相,谓 以音声相劝。”《曲礼》把“相”和“歌”相提并论 ,可见“相”也是一种“劝力之歌”,但内容可能比 扛木头时的号子要复杂一些。《汉书。艺文志》有《 成相杂辞》十一篇,已失传。但《苟子》书中还保留 着一篇《成相》,是以三、三、七、四、七言旬式写 成的组歌,大约就是苟况本人根据民间舂米歌的形式 进行摹制的诗歌作品。那么最早的“相”可能也是有 歌辞的了。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