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生活需要分寸感
ISBN: 9787511378156
章岩,原名张兵,出版策划人、青年作家、文化学者、洞见新知传播人、第三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出版《人脉圈》《气场》《如何说客户才会听,怎样听客户才肯说》《曾国藩家风》《***教你驭心术》《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等。目前已出版图书70余种,版权输往韩国、东南亚及中国**地区。
中和的境界 作为中国人,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应该是什么?做人做事的*高境界应该是什么?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中和。那么,什么是中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字呢? 关于中和,儒家经典《中庸》**章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就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念头未发动叫作中,一旦发动都恰到好处、切中节拍叫作和。中是普天之下自性的根本,和是普天之下通达至境的通道。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正其位,万物就发育成长。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所谓中,就是分寸感。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长不短,一切都恰到好处。所谓和,就是**,一种像音乐一样调和万物而又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对于这里的“中”,不可理解为“中间骑墙派”,也不可理解为不发言、不表态、不左不右的“滥好人”。这里的“中”具有深厚内涵。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的理解—— “中”很像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的观念。有人可能把它理解为做事不要**,这就**错了。“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比方说由华盛顿去纽约,停在纽约为恰好,走过去停在波士顿为太过,没走到就停在费城为不及。公元前3世纪宋玉描写一位美女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番描写是说她的身体、容颜恰到好处。“恰到好处”即儒家所谓的“中”。 时间,在“恰到好处”的观念中是个重要因素。冬天穿皮袄是恰好,夏天穿皮袄就不是了。所以,儒家常常将“时”字与“中”字连用,如“时中”。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以“孔子,圣之时者也”。 通过上述冯友兰的解释,我们知道了“中”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不仅在比例上掌握分寸,而且在时间上也把握分寸,如果谁能做到这种境界,谁就能成为圣贤一样的人物。我们中国人之所以叫中国人,不仅在地缘上位居中土大陆,*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深处含有“中”的基因。 那么,什么是“和”呢?这个字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政治境界、道德境界,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境界和艺术境界。从甲骨文来看,“和”繁体为龢,甲骨文的构成本体为龠。具体写法如下: 这个字由上面(张大嘴巴朝下的“口”,吹奏的动作)和下面(用禾类植物制作的多管多孔的排笛),这种排笛具有和音功能。所谓和,本义就是一个人张大嘴巴用乐器吹奏**乐曲,从而使不同乐音*终达成一种美妙的调和。 音乐,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听起来才会舒服。做人,只有达到中和自然,才会让人感觉舒服。从中华哲学角度分析,“和”*早来自阴阳**观念。看下太极图,我们就知道阴阳是如何**统一的,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功夫也是如此,真正的太极功必定圆融一体、刚柔并济。真正擅长人际关系的人,能够将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后来,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将“中和”概念发扬光大,用来教化世道人心,以及治国理政。就这样,从乐和到心和,再到政和,层层升级,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在儒家眼中,一个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中正平和,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中正**。 下面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和”的理解—— 一个人,一切**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安定而有秩序。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的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一段话,其中区分了“和”与“同”。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以烹鱼肉。”由这些作料产生了一种新的滋味,它既不是醯(醋)的味,也不只是醢(酱)的味。另一方面,同,“若以水济水”,“若琴瑟之专一”,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同与异是不相容的。和与异不是不相容的,相反,只有几种异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时才有和。但是要达到和,合在一起的各种异都要按适当的比例,这就是中。所以中的作用是达到和。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的统一,在其中,有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 这种和,若不只是包括人类社会,而且弥漫全宇宙,就叫作“太和”。易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乃利贞。” 从冯友兰的理解来看,“和”是一种**调和的状态,无论是五味杂陈,还是人的**和情感,都要既有所混合,又要有所独立,*后按照适当的比例调和出一种全新的平衡之美。这就是**的统一。放在社会角度来说,大一统的集体主义与创造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犹如宇宙深处*月星辰的平衡,这就是一种“太和”的境界。一道菜做到**,必定是美味可口;一个人做到身心**,必定是健康无病;一个**做到上下、内外**,也必定会国泰民安。 如何抵达“和”的境界呢?按照《中庸》的说法,我们要以“中”为前提。如果忽视“中”的分寸感,做什么都走**,这样怎能达到“和”?正因为此,《论语》才倡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观点,即佛家提倡的“去执”。一个人如果过于偏激,势必距离中和的境界越来越远。 人非*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所以才容易*到情绪的掌控。情绪这东西是人的自然天性,没有情感的自然流露那就不是人了,是僵尸和机器人。人情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体现。然而,人的情感犹如滔滔洪水,如果不加以节制和约束,势必泛滥成灾,所以需要理性的约束。约束的标准就是“中”,掌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如果你做到了这种分寸感,那么就很容易抵达“和”的美好境界。这正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没有失去压抑,也没有放肆,一切都刚刚好,如此**畅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什么?其实无非是“致中和”三字而已。 如果你领悟并做到“中和”境界,你的身心必将一团和融,人际关系必定如鱼得水,家庭必定会“家和万事兴”,事业也必定会一路亨通、蒸蒸*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中和”境界,就会构建一个**社会,一切都秩序井然,人人都安居乐业,万物共生共荣、**统一,实现人类大同之**理想。 面对利欲的陷阱,聪明人有时也不知躲避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很多高智商的聪明人也会上当*骗、落入陷阱之中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藏着一个大写的“欲”。正是由于利欲熏心,让他们的内心失去了分寸感,丧失了敏锐的判断力,以至于鬼迷心窍放松了警惕,从而轻而易举就掉进他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和牢笼之中。 关于**令人丧失分寸感这件事,《中庸》第六章中说: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意思就是,孔子说:“人人都说‘我是聪明智慧的’,可如果有人设个圈套,在利欲的驱使下,就会像**般进入捕网、木笼、陷阱之中,而没有一个知道躲避的。” 在人们的认知中,陷阱是猎人用来捕捉野兽的,在看似安全的地方挖个坑,然后用杂*、树枝、树叶、泥土巧妙地掩盖好,旁边再放一些动物爱吃的食物做“诱饵”,当猎物不小心踩上,就会扑通一声掉下去,从此任人宰割。 动物为什么心甘情愿地靠近陷阱,是它们傻吗?当然不是。诱引它们入套的是内心获得食物的**。其实,被陷阱套牢的何止是动物,比动物智商高得多的我们也常常会成为陷阱中的猎物。这就是**背后藏着的危险,即使是很多所谓聪明的人,有时也无法**摆脱这样的**。 说到陷阱骗局,有史以来*为悲惨的要数秦国宰相李斯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李斯的官场悲剧,那就是“赵高挖坑,李斯跳”。赵高是如何步步为营,让聪明过人的李斯主动跳入陷阱的呢?下面请看李斯走向死亡的全过程—— 李斯,秦国丞相。秦始皇在世时,李斯为了权力之争,曾亲手将同学韩非毒死狱中。为讨好秦始皇,撺掇发起“焚书坑儒”,使数百名儒生送命于骊山。为巩固自身地位,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扶苏。 李斯是秦始皇*信任的大臣,秦始皇驾崩之前写下诏书,立太子扶苏为帝,并将扶持扶苏称帝的重任托付给李斯。 扶苏虽然为李斯的女婿,但在政治主张上却与李斯不同,尤其对李斯“焚书坑儒”的行为持极力反对态度。赵高与李斯常年共事,知道李斯*看重家族声誉,于是以家族存亡来提醒李斯,让李斯与自己一起篡改诏书,让胡亥继承皇位。 起初李斯并没有接*赵高的提议,洞察人心的赵高告诉李斯,如果扶苏当皇帝,肯定重用大将蒙恬,看看秦国丞相如商鞅、吕不韦等人的下场,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了。这句话吓住了李斯,让他开始考虑李氏家族的私利。赵高告诉他,只要当上皇帝,李氏家族就可**安全地存在,李斯的丞相之位也可以继续当下去。在权衡利弊之后,李斯违背了秦始皇的遗训,开始与阴险歹毒的赵高狼狈为奸,合谋篡改遗书,改立胡亥为帝,导致扶苏**身亡。 胡亥继任秦二世之后,赵高发现李斯是自己的**障碍,昔*的政治盟友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赵高来了个卸磨杀驴之计,找了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转眼间将身居高位的李斯变成了阶下囚。 为揭穿赵高的阴谋,李斯多次给胡亥写密信。可是,李斯的每一封信都被赵高付之一炬。*后,李斯和他的儿子被腰斩咸阳,他后悔莫及。他做这一切的目的原本是想保护家人安全的,没想到反而牵连家人惨遭屠杀。 在很多人看来,篡改诏书、谋害太子这种事李斯不可能去做。首先,从李斯与秦始皇的交情上来说,秦始皇对李斯有知遇之恩,使他从一个小小的秘书,一路攀升为**丞相,不应该做出背叛恩人的行为。其次,李斯除了丞相之位,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皇亲国戚,女婿正是太子扶苏,为什么要害死女婿,让他人做皇帝呢?如此看来,李斯于公于私都不应该篡改诏书、逼死太子。 事实上,李斯的确这么做了,决定李斯如此选择的背后推手正是赵高。赵高是如何说服李斯的呢?真正左右李斯行为的不是赵高,而是李斯内心的“趋利避害”心理。赵高抓住李斯的软肋,只需对着李斯的耳朵多念几遍商鞅、吕不韦等丞相的名字,李斯早被吓得不寒而栗了。在做足铺垫之后,赵高简单分析扶苏称帝后对李斯官途、家族的危害,于是李斯倒戈叛变的选择顺理成章了。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嗜欲者,逐祸之马也。”一个人如果不克制内心的**,将会加速祸端的到来。所以,一个人要想躲避人生中的利欲陷阱,就要守住内心,克制**,严于律己,且不可被利害所迷惑! **这个东西,是人都有。读书人有追求知识渊博的**,当官者有仕途攀登的**,一国之君有君临天下的**,普通人有七情六欲,就连内心清净的修行者,也摆脱不了得道的**。很多时候,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促使一个人不断前进,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可见,**并不可怕,也没有好坏之别,贵贱之分。真正可怕的是一个人无法驾驭**,就像一匹马,任其放纵,失去了分寸感。内心的**信马由缰地奔跑,自己*终必将沦为**的奴隶,累死在追求一个又一个**的路途上…… 选择中庸之道,聪明人也需“笨功夫”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资质平平的人当上了老板,做出了一番事业,而很多天资聪慧的人却沦为打工仔,不但忍*经济收入微薄的窘迫,而且时刻担心因技能落伍而被炒鱿鱼。 为什么不少高智商的聪明人很难出头,*终只能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呢?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早已给出答案。据《中庸》第六章中说: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意思就是,人们都说“我是聪明智慧的”,可是在选择中庸之道后,竟然连一个整月都很难坚守下去。 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是想告诫我们,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睿智的,可成为圣贤人物、建功立业的却寥寥无几呢?这是因为对中庸之道的坚守不到位。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做不好、走不远,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不够坚守。知是一回事,做则是另一回事。 那些头脑灵活的人,眉头一皱就能计上心来,一拍脑门就能够想出个好创意、新点子,但*大的缺点是“执行力弱”“坚持力差”,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不了了之。相反,那些看似蠢笨的人,由于大脑不够灵活,好不容易确定一个目标和方向,就会长时间地坚持做下去,因此*容易在某个领域获得惊人的成就。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成功,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恰恰是因为你不够“笨”!真正的聪明人,要懂得下笨功夫! 曾国藩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清朝重臣,被誉为伟大的政治家、*事家,堪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成功之道就在肯下笨功夫。 关于曾国藩的“愚笨”,湖南乡下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晚上,曾国藩在屋里读书,一篇极短的文章重复读了很多遍都背不下来。当时,有一个小偷藏在曾国藩房间的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之后行窃。可那小偷左等右等,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这可让小偷忍无可忍,一时之间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对着曾国藩高声喊道:“你背的这篇文章,连我都会背了,你却还记不住。像你这种榆木疙瘩、笨脑袋,还读什么书呀!” 虽然这个笑话听起来夸张,但也*非空穴来风。据说,曾氏家族的人天资大都不怎么聪明,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早已笨出了名,光秀才就考了十七次,直到四十三岁才考中秀才。 在曾国藩读书识字时,父亲要求他读不懂上一句,决不能读下一句,读不完一本书,决不能开始读另一本书。如果完不成**的任务,决不能**睡觉。可以说,这也是下笨功夫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天资平平的曾国藩却能比很多聪明之人获得*大的成就呢?这是因为曾国藩没有苦思冥想地寻找通向成功的技巧和捷径,而是用自己的“笨”方法一路前行,不达目的不罢休,*终抵达了那些聪明人都达不到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智慧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到**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概括来说,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所以他才能够获得比聪明人*大的成就。 纵观那些天资聪明的人,他们又如何呢?由于他们大都处在众人的赞誉、追捧之中,被各种光环照耀,很容易变得傲慢、浮躁、急功近利,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总是将自己的目标变来变去,*后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要做什么了,又能够去坚守什么呢?*终只能空守一身聪明,在失去分寸的道路上**自我! 众所周知,埃及的金字塔很高,但你知道吗?据说能够到达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老鹰和蜗牛。老鹰能够降临塔顶,凭借的是矫健、遒劲的翅膀,而蜗牛能够到达塔顶,要归功于它*夜不停的坚持和执着。这个世界上,像老鹰一样勇猛、强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要想抵达梦想的**,都要凭借看似愚笨的坚守与执着,朝着内心既定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到了这个时候,你所追求的一切必将水到渠成。 如果生活失去分寸感 纵是聪明*顶也枉然 所谓情商高,就是恰到好处把握分寸感 所谓分寸感,即影响中国千年的中庸智慧和平衡艺术 林语堂、周国平、尼采、伍迪·艾伦倾情推崇的生活准则 如果掌握了这一法宝,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 你都将无往而不胜! 1.大师鼎力推崇。民国大师林语堂先生将《中庸》中的“分寸感”明确坚定地奉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准则,并在著作和演讲中多次向世界**和传播。本书将林语堂所推崇的分寸感这一生活法则通俗化、生动化和现代化。 2.古老而又新鲜。本书将中华古老智慧与当下实际生活相结合,目录策划创意十足,内容生动有趣,观点和案例鲜活震撼,融底蕴深厚、通俗有趣、有料有用为一体,让渴望完善自我的读者汲取丰富营养。 3.热辣而又实用。无论是我们自己、亲人、朋友,还是官员、明星、老板,因失去分寸感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层出不穷。如果掌握了本书中的分寸感智慧,我们就能顺风顺水,获得生活的成功和幸福。 4.名家倾情力作。本书作者为畅销书作家章岩,曾出版《气场》《人脉圈》《如何说客户才会听,怎样听客户才肯说》等大众畅销书,内容丰富实用,可谓良心之作。 分寸感让生活舒畅而美好, 而不是狼烟四起。 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分寸感,不是指疏远,也不是指傲慢,而是指要站在*高的角度,清醒认识自己的位置,然后做出合适的举动。 ——周国平 生活的*高典型终究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他即是《中庸》作者,孔子的孙儿。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的均衡。—— 林语堂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尼采 你在两个仇人之间说话要有分寸,以免他们和好后你将无地自容。 ——萨迪 我们缺少**和一致的计划,没有精神中心,在宇宙中随波逐流,出于挫折感和痛苦,互相施以骇人听闻的暴力。幸好,我们还没有失去分寸感。总而言之,未来显然机会无限。 ——伍迪·艾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