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古文观止(阅读指导目录丛书)
ISBN: 9787521220148
吴楚材 1655—1719 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清康熙年间人。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终其一生以教书为业。除与其侄子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又与人一起编写纲目体通史《纲鉴易知录》。 吴调侯 不详 名大职,字调侯,曾任县丞。他嗜“古学”而“才器过人”,同叔父吴楚材一道在家乡教书,因与吴楚材合编《古文观止》而名传后世。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选”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同“置”,弃置)姜氏于城颍(地名)而誓之(向她发誓)曰:“不及黄泉(这里指墓(),无相见也)选”既而悔之。颍考叔(郑大夫)为颍谷(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闻之,有献(有所献,或献谋,或献物)于公。公赐之食。食舍(放旁边)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肉汁,这里指肉食),请以遗(wèi,留给)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ì,句首语气词)我独无)选”颍考叔曰:“敢(表谦敬)问何谓也?公语(yù,告诉)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选若阙地(掘地。庄公之父名掘突,所以颍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乐的样子)。”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惯用的发表评论的方式)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即为“扩大影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断绝,缺乏),永锡(同“赐”,给予)尔类。’其是之谓乎(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选。” 郑庄志欲杀弟,祭仲、子封诸臣,皆不得而知。“姜氏欲之,焉辟害”“必自毙,子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等语,分明是逆料其必至于此,故虽婉言直谏,一切不听。迨后乘时迅发,并及于母。是以兵机施于骨肉,真残忍之尤。幸良心忽现,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纯孝赞考叔作结,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观止》) 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之父,名掘突,前770—前720年在位,死后谥“武”)、庄公为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卿士(即执政大臣,诸侯往往供职于周王朝兼掌王室实权,称卿士)。王贰(偏重)于虢(指西虢),郑伯(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名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名忽)为质于周。王崩(周平王死),周人将畀(bì,给予)虢公政。四月,郑祭足(祭仲,郑国大夫。祭,zhài)帅师取温(地名)之麦。秋,又取(割取)成周(周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同“衷”),质无益(用处)也。明恕(互相谅解)而行,要(yāo,约束)之以礼,虽(即使)无有质,谁能间(离间)之?苟有明信(互信互谅),涧、溪、沼(池塘)、沚(水中小洲)之毛(野草),蘋(大萍)、蘩(白蒿)、蕰藻(聚生的藻)之菜,筐、筥(jǔ,竹的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锜 (jí)、釜(均为烹饪器,有足为锜,无足为釜)之器,潢污(huáng wū,低洼积水处)、行潦(lǎo,路上的积水)之水,可荐(供奉祭品)于鬼神,可羞(同“馐”,进献美食)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均为《国风·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用作祭祀),《雅》有《行苇》《泂酌》(均为《大雅》篇名,《行苇》叙述宴享老人,歌颂忠厚和睦。《泂酌》谈到路上积水亦可用于祭祀),昭(表明)忠信也。” 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 (原本《古文观止》) 知识点有注释,生僻字有注音。 一本书读通,国学好文章。 该书入选之文皆为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的佳作。衡文标准基本上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当代读者学习了解文言文的上佳读物之一。 原为清代私塾的课外教材,中小学语文考试多从中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