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鉴话资治

读古鉴话资治
作者: 孙雷
出版社: 东北大学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3.70
折扣购买: 读古鉴话资治
ISBN: 97878110241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慧眼识珠的“柴氏女” 【引子】 显然,在校军场上千骑竞技中发现千里马,这是常人就可 以胜任的。而要在荒山野岭之中,在一匹能日行千里的宝马已经被折磨得 疲惫不堪,困苦潦倒之时,还能够一眼看出这是一匹“宝马良驹”,并且 敢于把它从盐车重载之下解放出来,出以高价,使之能驰骋千里,这确是 很需要一点胆识和气魄的。 据《旧五代史》引《东都事略》载:五代后唐明宗时,皇帝下了一道 诏令,把后唐庄宗的嫔妃都遣送回家。河北邢州柴氏本是庄宗的“嫔御” ,也在遣送之列。柴氏一行离开洛阳,行至黄河边上,父母闻讯,特从邢 州赶来相迎。不巧,连日风雨,黄河停渡,柴氏一家只好在旅店中等待风 雨停歇。一天,有一军人在旅店门前走过,虽然衣不蔽体,但气宇轩昂, 十分英武。柴氏问旅店主人:“这是什么人?”店主答:“这是马步军使郭 威,因身上刺有雀儿,又叫郭雀儿。” 由店主人引见,柴氏认识了郭威,知他虽为穷军汉,但志趣不凡,便 决定嫁给他,做他的妻子。柴氏把这个意思告知父母,父母气愤地说:“ 你是先帝左右,至少嫁个节度使,哪能嫁这么个穷军汉呢?”柴氏见父母不 允,就把从宫中带回的金银财宝,分一半给父母说:“请你们把此一半财 物带回家去,留此一半,我与郭威好过日子!”郭威靠了柴氏金帛的资助, 到太原投刘知远,当了大将。后来又成为周太祖。郭威是五代时期的杰出 帝王。他兴利除弊,基本统一了中原,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郭 威成就帝业的过程中,柴氏竭尽内助之力。柴氏所以为女中豪杰,首先在 于她有识郭威于行伍之中的眼力。 一切人才都有一个从潜在人才成长为实在人才的发展过程。而且潜在 人才比起实在人才来说,是一支更加宏大的人才队伍。因此,人才的开发 ,不仅在于将那些已经公认的人才量才使用,做到用才得当,人尽其才; 而且应当把着眼点放在“潜在”人才队伍上,使这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得到 开发,使大量的“潜在”人才迅速成长为实在的人才。这样,我们的人才 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潜在”人才能否被及时地发现和得到适当的培养,对于人才的成长 是一个关键性环节。一切人才除了独具的天赋,都需要培养和造就,即使 有天赋的能力,也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许多人才 的成功,都是在他们尚未成才之前,他们的创造才华就被人们所发现并推 荐了出来,获得了以后继续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戴维发现法拉第时,法拉 第只是一位书店的装订工。要是没有戴维的推荐和帮助,使他获得去皇家 科学院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他能否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实在难以预 料。同样,若是没有王亚南的推荐和安排,陈景润想要提出“陈氏定理” ,就算一定成功,也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对“潜在”人才的开发,比对一个已经被公认了的人才委以重任更加 不容易。因为一个“潜在”人才只是刚见端倪,他的才能尚未成熟,更未 结出果实。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他的才干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非独具 慧眼者不能。至于说得到社会的承认那就更加困难了。在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今天,那些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某种成就,为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 的人才,是不太容易被埋没的。而对于那些“潜在”人才来说,遭到埋没 和压抑以至夭折的可能性则是比较大的,而且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而又不 易为人们所觉察的情形。把人才开发着眼点放在“潜在”人才上,就可能 使埋没人才的现象得以减少和避免。 由于对“潜在”人才的识别和判断比较困难,因此要发现和推荐这样 的人才,就更需要有见识,也更需要有胆略。显然,在校军场上千骑竞技 中发现千里马,这是常人就可以胜任的。而要在荒山野岭之中,在一匹能 日行千里的宝马已经被折磨得疲惫不堪、困苦潦倒之时,还能够一眼看出 这是一匹“宝马良驹”,并且敢于把它从盐车重载之下解放出来,出以高 价,使之能驰骋千里,这确是很需要一点胆识和气魄的。 时代需要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准确判断力的伯乐去打开“潜在”人才的 宝库,使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点睛】 实现潜龙在渊到飞龙在天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家都来勇 当“柴氏女”。 唐玄宗三下诏书请李白 【引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百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好一幅开元盛 世的美景。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重用了姚崇、韩休、张九龄等人 ,以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取得了唐朝继贞 观之治之后的又一大治时期——开元盛世。但好景不长,唐玄宗后期用人 不当,将国政相继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国家政治黑暗、经济萧条、 生活奢靡,唐王朝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并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唐玄 宗三下诏书请李白,这段逸事就是在开元盛世上演的,也算是玄宗广纳贤 才的一个范例吧,虽然李白最后还是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而拂袖离夫。 史载,一次,唐玄宗在大同殿对吴筠说:眼下国家正需要品德好、学 问高的人辅佐朝政,但各地推荐上来的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庸才和奴才,真 正的人才被埋没在下层。我想,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出类拔萃的朋友 ,希望你能推荐几个人给我。于是,吴筠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说:“李 白是个奇才,他的人品和学问,在当代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的。” 过了几天,唐玄宗在后宫见到了玉真公主,当谈到宣召李白进京的事 时,玉真公主高兴地说:“太好了,李白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呀!”“可 是,诏书已经下去了,还没有见人来呀!”唐玄宗着急地说。“那你还是再 下一道诏书吧!”玉真公主催促说。于是,唐玄宗又下了第二道诏书。 又过了几天,唐玄宗见到了曾任礼部侍郎、现任太子宾客的老臣贺知 章,两个人在一起又谈到李白。贺知章说:“这李白爱喝酒,善写诗,酒 喝得越多,诗写得越好。是个难得的人才。”唐玄宗说:“可是,我已经 下了两道诏书了,至今还没有见到他的影子呢!”贺知章建议说:“那就再 下一次诏书催催吧!”唐玄宗没有犹豫,又下了第三道诏书。 这个故事深寓了两层道理:一是唐玄宗求贤心切,为了寻得贤才,连 下三道诏书,屡求不放。说明了不摆皇帝架子,肯于屈躬求才,这在封建 帝王中是不常见的。二是吴筠、玉真公主、贺知章同时荐选李白,都说了 公道话,没使李白被埋没,坚定了唐玄宗求贤的决心。在君臣共同努力下 ,李白终于进京上朝,发挥了他的才干。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 加快,给我们带来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 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各行各业都急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人 才。在这种与时俱进的实践中,要适时地求得具有各种优势的人才,必须 举全力去发现人才、聘请人才,唯此,我们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点睛】非真无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诚不至耳。 莫从常处寻圣贤 【引子】 《资治通鉴》记载:上猎于苑北,遇樵夫,问其县,曰: “泾阳人也。”“令为谁?”曰:“李行言。”“为政何如?”曰:“性执 。有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上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 。冬,十月,行言除海州刺史,入谢,上赐之金紫。问曰:“卿知所以衣 紫乎?”对曰:“不知。”上命取殿柱之帖示之。 这段记载意思是说,唐宣宗李忱在禁苑以北打猎,遇见一位樵夫,问 他是哪县人,樵夫说:“泾阳人。”又问:“县令是谁?”回答:“李行言 ”,又问:“这个人政务搞得怎么样?”回答:“他性格固执。有几个强盗 ,军方来要,他竞不给,全给杀了。”皇上回宫,把李行言的名字连同这 件事,写个条子贴在寝殿的柱子上。冬季十月里,任命李行言为海州刺史 ,他进宫谢恩,皇上赏赐他金印紫绶。问他:“你知道为什么能穿上紫色 官服吗?”回答:“不知道。”皇上让人把殿柱上的条子拿给他看,李行言 很受感动。 唐宣宗李忱在历史上,不算是一位知名皇帝,但他在发现人才、使用 人才上,却有独到之处,能打破常规,深入基层,在调查研究中,挖掘人 才,这一点作为封建皇帝是特别可贵的。 如今,我们在于部考察上,虽然打破了惟成分论和论资排辈等框框,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选拔、用人的不良倾向,时而出现一些选人 、用人渠道狭窄的问题。明显的不足就是知人渠道少,用人胆量不够。一 提到选拔干部,有的领导心里想的总是自己熟悉的身边几个人,眼睛盯的 是上层和横向,很少向下使劲。文凭、年龄、熟悉,成为选拔干部的“常 处”。那些不能进入领导视野的人才,尽管德才兼备,甚或才华出众,也 很难进入圈定的范围,因而出现了“遗之草泽”的现象,埋没了真正有本 事的人才。 “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求贤若渴,不必总往“常处”想。唐宣宗 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他能问樵夫用李行言。如果他不走出宫门,深入苑北 ,哪能从樵夫那里考察出李行言的政绩和才能。所以,要改变考察和选拔 干部中的“常处”弊端,最主要的是领导者要扩大视野,拓宽选人用人的 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矣;以天下之耳听, 则无闻也。”正如前贤所说的那样:“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盈握之 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莫向“常处”觅才,就能体现出群众公认,走 群众路线的好处。在这一点上,古今同理。 【点睛】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 P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