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

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
作者: 徐斌艳|总主编:顾泠沅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数学教育研究基础丛书
ISBN: 9787544482486

作者简介

徐斌艳,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理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德国数学教育学会会员、数届国际、东亚数学教育大会主题小组主席、上海市教委胡仲威数学名师基地特聘专家等;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优秀回国人员青年基金,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入选2007年度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容简介

2009年至2011年,本丛书按计划出版了第一批共4本书,这就是:邵光华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鲍建生与周超的《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黄荣金与李业平等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张维忠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其中,前两本书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数学教育图书奖的一等奖和特等奖;所有4本书均已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二、三等奖。同时,该丛书还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丛书不仅在数学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发展领域也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时光荏苒,如今已到了又一批书籍陆续出版的时候。这次的选题主要是:数学教育评价方法、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研究、数学学习与情感研究等。几位作者,近年来有的肩负着国内、国外数学教育与改革的研究任务,有的专注于对青年一代的教授与指导,身处精彩与困惑交织的数学教坛,他们上下求索,聚焦各自擅长的领域,坚守“不求急就、力戒浮躁”的编著原则,跬步致远近10年,才有今日可资期待的又一批著作的付梓。他们尽了自己的力,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称颂的。正如前些日子,知名数学家与数学教育教授王建磐先生对我说的,当一种追求坚持十来年,就能心生敬畏,而且变成一种情怀。十年磨一剑谈何容易,真正舍得心无旁骛、胸有情怀的人不是太多,他们也许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几个。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先后两次单独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PISA测试,接连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青睐。2016年, 组织专家组,总结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其中尤其是数学教育的经验。专家组对数学学科的总结凝炼为三句话: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尊重每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改理念),海派风格的数学课堂(海派无派、择善而从的开放吸纳与科学筛选),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扎根一线的教学研究与落实于改革行动的教师教育)。同年8月,在沪召开了全国“上海数学教学改革经验”研讨会。总结本土经验本可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力,但在跨国比较中发现和正视自己的短板,更应赋予特别的关心。在数学教育研究中,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典型经验的淬炼和提升,比如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性理解、问题解决过程的建构性思维;另一方面是国际研究的他山之石与时代启迪,包括数学教育的情境化与研究方法的实证趋势,还有现代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的迅猛进展,它们都是重要的思想源泉。因此,本丛书还盼望着这些方面试水之作的出现。 当然,对丛书编撰而言,一个阶段的终结往往又是起点。2020年,新一届国际数学教育盛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赵海燕主任有个设想,将前几年完成的书籍做一次全面的修订,连同新书再次出版,以飨与会同行,并就此寻求专家学者、志士仁人的再次教正。中国古代圣贤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恐怕也是所有丛书笔者意动情深的希冀了2009年至2011年,本丛书按计划出版了第一批共4本书,这就是:邵光华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鲍建生与周超的《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黄荣金与李业平等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张维忠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其中,前两本书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数学教育图书奖的一等奖和特等奖;所有4本书均已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二、三等奖。同时,该丛书还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丛书不仅在数学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文化发展领域也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时光荏苒,如今已到了又一批书籍陆续出版的时候。这次的选题主要是:数学教育评价方法、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研究、数学学习与情感研究等。几位作者,近年来有的肩负着国内、国外数学教育与改革的研究任务,有的专注于对青年一代的教授与指导,身处精彩与困惑交织的数学教坛,他们上下求索,聚焦各自擅长的领域,坚守“不求急就、力戒浮躁”的编著原则,跬步致远近10年,才有今日可资期待的又一批著作的付梓。他们尽了自己的力,这样的精神是很值得称颂的。正如前些日子,知名数学家与数学教育教授王建磐先生对我说的,当一种追求坚持十来年,就能心生敬畏,而且变成一种情怀。十年磨一剑谈何容易,真正舍得心无旁骛、胸有情怀的人不是太多,他们也许就是这少数群体中的几个。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先后两次单独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PISA测试,接连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受到国际教育界的青睐。2016年, 组织专家组,总结上海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其中尤其是数学教育的经验。专家组对数学学科的总结凝炼为三句话: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尊重每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改理念),海派风格的数学课堂(海派无派、择善而从的开放吸纳与科学筛选),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扎根一线的教学研究与落实于改革行动的教师教育)。同年8月,在沪召开了全国“上海数学教学改革经验”研讨会。总结本土经验本可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力,但在跨国比较中发现和正视自己的短板,更应赋予特别的关心。在数学教育研究中,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典型经验的淬炼和提升,比如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性理解、问题解决过程的建构性思维;另一方面是国际研究的他山之石与时代启迪,包括数学教育的情境化与研究方法的实证趋势,还有现代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的迅猛进展,它们都是重要的思想源泉。因此,本丛书还盼望着这些方面试水之作的出现。 当然,对丛书编撰而言,一个阶段的终结往往又是起点。2020年,新一届国际数学教育盛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赵海燕主任有个设想,将前几年完成的书籍做一次全面的修订,连同新书再次出版,以飨与会同行,并就此寻求专家学者、志士仁人的再次教正。中国古代圣贤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恐怕也是所有丛书笔者意动情深的希冀了 本书是我国学者对数学课程研究的思考、实践和探索的成果,其中既有放眼全球数学教育的宏观视角,又通过实证的方式详述了细致而微的的探索成果。本书对中学数学教育,尤其是数学课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