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不愧三餐(精)
ISBN: 9787508617909
陆灏,笔名安迪、柳叶,上海人。《文汇报》编辑。著有《东写西读》《看图识字》《听水读钞》,与扬之水合著《梵澄先生》。
互看*记 ——读《李慈铭年谱》之二 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马上*记》中提到李慈铭的《越缦堂*记》:“那*记上就记着,当他每装成一函的时候,早就有人借来借去的传抄了,正不必老远的等待‘身后’。这虽不像*记的正派,但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在《三闲集·怎么写》中,鲁迅又提到李越缦*记,说让他看了很不舒服的一点就是,*记“早给人家看,抄,自以为一部著作了”。 《越缦堂*记·壬集序》中说,他九年间的十二册*记,“士友多传抄之”(转引自张桂丽《李慈铭年谱》)。但从《年谱》摘录的*记可以看到,不仅李慈铭的*记给人家看,他也看人家的*记,大概当年友人间交换*记看,是一种互相了解的手段。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李慈铭四十三岁,第二次进京不久,就把近年的*记送给潘祖荫看,附信中说:“兹附呈近年*记四册,里次幽居,荒率无次,惟一告知己,以见数年阔别,学无寸进,而忍饥固穷,踪迹坦率,尚不致为交游累耳。”而在此前咸丰五年(一八五五),李慈铭二十七岁时,四月初五*记:“是*阅叔子*记。”叔子就是当时与李慈铭过从甚密后来被李视若仇敌的周星誉。同年九月,李慈铭的*记又给周星誉的弟弟周星诒借去,所以九月到年底没再记*记。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李慈铭五十岁,十月初六*记:“爽秋来,以近游西山*记一册送阅。” 看了别人的*记,李慈铭会在自己的*记中加以议论。他在周星誉的*记中读到周对他的评论,在当**记中写道:“叔子谓余作事作文无一不刚,真不知何以得此美名也。”而他读了袁爽秋(昶)*记,几乎跟袁*交。袁在*记中记录了一封给李慈铭的信(后来并没有寄出),劝李“息交*游,戒其与裙屐少年为伍”,李慈铭读了大光其火,连写几封信给袁声讨。袁爽秋也回信解释,但李慈铭怒气未消。后经友人调停,两人才重归于好。可见把*记给别人看,尤其是朋友,是件危险的事情。 ? “沪上陆公子”陆灏*新作品 作者陆灏人称“沪上陆公子”,《深圳商报》专栏作者。主持编辑《万象》《新世纪万有文库》等。擅书法,工绘事,喜编书。文才曾得如黄裳、钱锺书、董桥、孙犁等名家赞誉。与沈昌文、董桥、俞晓群、毛尖等文化名人相熟。本书距其上一本《听水读钞》出版,已有四年,为读者期待。 ? 一本不一样的“文学八卦指南”和“艺坛秘闻手册” 名家掌故、史事钩沉、文学趣谈—— ? 傅雷与钱锺书杨绛互生嫌隙? ? 郑孝胥润笔月薪高过洋行职员? ? 丰子恺曾登报以画换米? ? 清末文人有“互看*记”的习惯? ? *早的书衣只是张没字没图的纸?…… 正如作者书中言:“如果有一本文学史,**是由八卦趣闻组成,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吧。” ? 内容扎实,考订严谨,有料有趣 全书共收入101篇文章,均短小、易读,一篇为一个完整故事,可闲时翻阅,也经得起细品考察。因作者对书中所涉事均有出处,并做考证,也方便读者按书索骥。 ? 知名出版人俞晓群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