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史思与文心
ISBN: 9787312029196
英国鸦片在晚清荼毒中华之剧,据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统 计,仅1832年这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的鸦片,就达21985 箱。这还是东印度公司造册登记的合法贸易数额,而在广州黄埔外走私 涌进的鸦片,未登记造册的,又何可胜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与英国 的贸易,因鸦片的输入,而呈严重的出超趋势,每年亏空300万两白银。 换句话说,英国以产于它海外殖民地的鸦片,换取了中国的滚滚白银。 所以林则徐沉痛地说:若不禁烟,“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 无可以充饷之银”。国势之危,叫林则徐“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鸦片为祸惨烈,当时中国文人学者留传后世的只有文字史料(法国 画家达盖尔公布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宣告世界上第一台可携 式 木箱照相机诞生,已是1839年8月19日的事了)。中国士大夫画家们很 “高古”,很“写意”,对现实生活中“鸦片图”是没有兴趣的,所以也 就 没有直观的图片留下来。而欧洲史学却有“图像记事”的传统,在美术 史上有风俗画创作这一路子。这一幅“鸦片图”,就被旅行中国的欧洲画 师画下来了。譬如法国画家博絮埃,道光年间在澳门、广州一带活动, 他画过中国的“鸦片图”。与博絮埃大体同时代的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 姆据此(可能还参考了另一位欧洲画家劳佛杰的作品)再创作,画成水彩 画,再由工匠精雕细镂,刻成铜版画,给我们留下了一幅社会风俗画 《鸦片鬼们》。这幅画据史家考证,取材于新加坡、广州等地流行的广东 式样的鸦片馆,里面的吸食者多半是苦力。 阿罗姆的清朝城市风俗的水彩画,全部由伦敦费塞尔公司请艺人刻 成铜版画,成一画册,计128幅作品,取名《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 景、建筑和社会习俗》(中文译名改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出版。 阿罗姆没有来过中国,他是以1793年访华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随团 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画稿作蓝本,又参考了其他旅华画家的画作,而 成此画册。史家认为,阿罗姆的画作,比较忠实旅华画家的原作,而旅 华画师原来就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中国的社会生活,画得有根有据。所以, 阿罗姆的画册,也就获得了与“信史”同等的价值。 回到前面所说的《鸦片鬼们》一画,画中衰败、狼狈的场景,确实 很直观地告诉我们,烟是非禁不可的。而“鸦片战争”,中国能否取胜 呢?在道光皇帝,在清王朝,自然是志在必得。但英国人就不这么看了, 他们早已认定中国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他们的看法不是没有依据。 马戛尔尼使团与清乾隆帝会见后,沿运河南行,在天津白河军营,看到 清军列队欢迎使团,英国使臣的观察结论是:清军只是在排队敬礼时才 着制服,平时穿戴与老百姓同,也与老百姓一样经营百业,或耕耘田地。 以英国职业军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军事编制是落后的,军人是没有战 争勇气的,是没有战斗力的。而这还在“康乾盛世”时期。果然,到晚 清,王朝的正规部队内战败于太平军(要靠曾国藩、李鸿章自练湘军、淮 勇才能力挽清朝气数),外战更不堪一击。画册中的《白河军营》所绘, 正如英使臣所观察的。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