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高点文库.散文-乔叶自选集

制高点文库.散文-乔叶自选集
作者: 乔叶|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30
折扣购买: 制高点文库.散文-乔叶自选集
ISBN: 9787550054417

作者简介

乔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宝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走神》等多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多个奖项。

内容简介

"回头去看更年轻时 自感人到中年后,有一段时间常用的句式是“在年轻时”,说了好些回,忽然觉得这话有毛病。比如四十岁时说这话,是觉得二十来岁时是年轻时,到四十五岁再说这话,就觉得三十岁也还是很年轻。及至现在,甚至觉得四十岁也是年轻时。所以,就这心态而言,有一天说不定—这简直是一定的—会觉得五十岁也是年轻时,因为说实话,即便现在即将五十,也不觉得自己很老。那就干脆把余地留够,回忆当年事时,就说“更年轻时”吧。 我没有读过高中,初中毕业参加中考,目标是彼时很热门的中等师范学校,中师三年毕业后在老家乡下教了四年书,二十一岁时才到县城去工作,在那之前主要生活在乡下。当时觉得乡下各种无聊烦闷,现在想起来,居然能扒拉出很多事,虽都是小事,却也可堪一记。 比如打工。中师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那时十五岁,我打过一次小工,算起来,那该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那时节,我杨庄村的街坊里有一位姓吕的伯伯,常年带着建筑队在十里八乡盖房子,家里过得很殷实。见我喜欢开玩笑,说我是娇学生,“别看你长得圆盘大脸,肯定肩不能提,手不能拎。”我很不服。他说:“来我这里干一天,你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叫你白干,你哪怕胡跟一天,我就给你算一天的钱。”我就赌上了气,暑假的时候便跟着吕伯伯去打小工。 建筑队里,小工就是给大工打下手。大工干的是砌墙上梁之类的技术活儿,很有派,工钱也多。那些没技术的,就只能打小工,也就是和泥、送泥、搬砖、递砖,快吃饭的时候给厨娘烧火洗菜,等等等等。盖着盖着,房子盖到了二楼,砖不能平地送了,要一个人在楼下往上扔,一个人在楼上接。扔也没什么,有力气就往上使,对方没接上,砖砸下来,也砸不着我。难的是接。可怕什么来什么,有一天,吕伯伯就点名让我接砖。我心很怯,又不想被他瞧不起,正强撑着,他也看了出来,说 :“没啥。别人能干,你也行。只要你大起胆子,就不怕砖。砖怕你。” 上上下下的人都看着我,我手有点儿抖。第一块飞砖上来,我到底没敢接。侧身躲了一下,砖砸到我脚边,摔成了两半。 吕伯伯站在我近旁,又说:“你只管接。接不住,有我呢。”我稳住了心神。砖再飞上来,我便伸出手,接住了。众人大笑。我往后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吕伯伯就退离了我有两大步远呢。我要是接不住,他也根本没打算替我出手。—幸亏我接住了。清晰地记得,砖到手里的一刹那,沉沉地往下压了一压。我顺着势低了低手,也就接住了。不就是一块砖嘛。真的一点儿也不可怕。 之后就是越接越熟,后来一次能接两三块了。再后来,我和下面扔砖的工友还做起了游戏,他们扔时故意变换着方向,像打球似的,我就追着砖跑,像接球似的,很有些乐趣。不过因为有点儿危险,被吕伯伯呵斥了几回,也就罢了。 这份工作,我干足了整个暑假。开学前,我盘点了一下成果:赚了一百多块,晒黑了,手心里的血泡磨成了茧子。把这体会写了篇文章参加了一个全国作文大赛,题目叫《翠姐》,现在想来就是篇小小说,虽是第一人称叙述,却虚拟出了一个一起打工的女孩,给她编织了一些楚楚动人的故事,大约是这文章很讨喜,得了一个三等奖。 年龄渐长,没有再干过这种活儿。直至今天,都没有再接过砖。不过从此见到建筑工地的民工就有同事的亲切感,偶尔见到砖也仍会拎起来试试手感。我相信,要是再站到房顶上接砖,我还是不会再怯的。这种本事有些类似于骑自行车或者游泳,既然会了,就不会忘。 中师第二学年的暑假,还卖过一次西瓜。当时不知母亲怎么想的,非要种西瓜。结果种出来的西瓜结得又小又少,且皮厚味酸,简直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自家人都懒得吃,嫌弃得很。母亲却非要我去卖,还让对门一个叫亮亮的男孩陪我一起去卖,亮亮比我小一两岁,有点儿虎虎的,平日里爱和我没大没小地玩。于是,我们姐弟两个在母亲的督促下,骑了个三轮车,组队出去卖西瓜。那时卖瓜一般都要到城里去的,我们没敢去,就只在城乡接合部转悠。转悠了半下午,也没卖出去几个。直到黄昏时分,该回家了,忽然有两个男人喊住了我们,说要买瓜。两人都醉醺醺的,一股酒气。是从中午喝到了这会儿吗?亮亮把瓜切开了一个三角口,给他们尝。这是卖瓜的小伎俩—三角口切得深且尖,就能切到瓜心部分,瓜心是最甜的。一个男人吃了一口便大呼好吃,说:“全要!全要!”我们按捺住欣喜若狂的心情,把瓜一股脑儿地给了他,连编织袋都不要了,拿了钱仓皇逃窜,仿佛是行了好大的骗,又仿佛是捡到了天大的便宜。 中师毕业时我十七岁,现在想想简直就是个孩子,可当时觉得自己已经很大了。没有好好教书,也没打算当一辈子老师。教书的镇子离我的村子三里地。上的虽然是中师,却是在方圆几十里最大的城市焦作上的,自我感觉就很有一些见识,行事做派也颇有些文艺,比如读书看报写信弹吉他等等,一时改不掉,也压根儿没打算改,在村里人眼里,便说这是“带样儿”了。 其中最带样儿的,便是散步。在我老家,散步不叫散步,叫“游一游”,也可能是“悠一悠”,反正就是这个音儿,音调是阴平。当时觉得真是土气,现在读来却觉得备有诗意。游一游时,如鱼在水。悠一悠时,如荡秋千。 散步的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每天晚饭后会和相契的同学沿着操场走几圈,一边说闲散话一边消食。在乡村,晚饭吃得早,吃完也才刚刚暮色四合,最适合散步。" "★本书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高标,以“纲举目张”的方法,作家自选散文代表作,来展示中国当代文学优秀卓越的散文经典,以报答广大读者。 ★作家高境悠远、闳言崇议、挚爱深情、才气纵横,思想的成熟度与新锐度、艺术的丰富性与先锋性,在书中尽情展现。 ★展示了名家作品的文学之美。作品高尚雅致的情操、新锐精微的精神气象,具有纵横天地、穿越古今的自由恣肆和思想丰赡的文学品格。 ★相信这套高品质的经典,一定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