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02
折扣购买: 新世纪新力量新美学(中国电影新力量导演研究)
ISBN: 9787550040847
第一章 新力量导演的历史脉络与群体图 谱 第一节 概念界定:术语演变与群体构成 从中国电影研究一个重要的代际研究范式( 即“第×代导演”)的视域来看,第四代、第五 代导演的命名来自学术界,第六代导演则是迫不 及待地“自我命名”。而在为新力量导演命名的 过程中,国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层面起到了重 要的推手作用。也许从命名的那一刻起,他们就 不再仅属于自己、属于一个小圈子,并决定了这 一群体观念上的开放性、意识形态上的包容性、 思维上的多元性、置身商业大潮的现实性和世俗 感性等特点。 2014年,由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电影局主导,一场名为“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推 介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闪亮登场,陈思 诚、李芳芳、肖央、陈正道、韩寒、郭敬明、邓 超、俞白眉、郭帆、田羽生、路阳等青年导演逐 一亮相,这是这批新导演一次媒体化的亮相和被 命名。此后连续三年,电影局都举办新力量导演 论坛,组团赴好莱坞参观学习等,不遗余力地加 大对青年导演的支持和培养力度,收效显著。在 此之前,这批新导演也相继有“80后导演”“网 生代导演”“电影新势力”“第七代导演”等命 名,均没有获得广泛共识和一致认同。不妨说, 他们处于始终被命名却无法被正名、共名的境地 。 在很大程度上,“新力量”的命名既是国家 推介又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对于这批难以被命名的导演群体,我们可以 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梳理。 商业性与艺术性的二元对立或张力:徐峥、 滕华涛(《失恋33天》)、邓超(《分手大师》 )、陈正道、薛晓路、金依萌更偏重商业性诉求 ,创作与市场契合度高;张猛(《钢的琴》)、 韩杰(《Hello,树先生》)、杨超(《长江图 》)、毕赣(《路边野餐》)、秦晓宇(《我的 诗篇》)则保持艺术电影路线,侧重艺术性表达 ;宁浩、乌尔善(《画皮2》)、刁亦男(《白 日焰火》)、曹保平(《追凶者也》)则能相对 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矛盾,既有鲜明的个人化 表达,同时在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行业出身与专业背景:演员出身的徐峥、邓 超、赵薇、陈思诚、王宝强、吴京;作家出身的 郭敬明、韩寒;编剧出身的俞白眉(《分手大师 》)、田羽生(《前任攻略》);从广告、微电 影、网络视频做起的乌尔善、李蔚然、肖央、卢 正雨;也有具有专业教育背景,或留学美国或在 电影学院学习或任教的,如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曹 保平、薛晓路,电影专业出身的路阳、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