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118.00
折扣价: 73.20
折扣购买: 小山重叠:比例、边界、绘画时空的限制与突破
ISBN: 9787522524795
韦羲,画家、写作者、艺术史学者。著有艺术史论集《照夜白》《小山重叠》。看理想音频艺术课《20幅名作品里的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2000年:透过山水,看懂中国画》《两种自然里的艺术史》主讲人。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选摘前放图书内页图】 传说大禹之时已图画山川,未必可信。即便可信,未必可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在周人的诗中,山水可亲可怀,不只是庞大而无情的自然存在,也不只是神山仙境。据说春秋战国的宗庙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然而先秦绘画存世者寥寥无几,何况壁画。最迟在汉代,古人已经在画中眺望山水了,画像砖中的行人走在山水之间,鱼在水中游。山中有野兽,可以狩猎;山中有惊慌,令人畏惧;山中有神仙,渺无踪迹。 企慕神仙者要穿过风云,才望见海外仙山。观天者抬头低头,就会看到山水。但唯有越过仙山与天象,人才看见真正的山水。 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中的天象图,天上云气星象犹如符号,相反,底部群山画法写实,表现形状变化的同时也具备了空间意识:群山起伏错落,有前后,有远近大小,而远峰峻拔如笔。汉代人对山水的经验一如宋元人、现代人的经验。而且,群山之上没有出现汉魏六朝常见的比山还大的树,表明当时已经有一种画风,超越了示意与装饰。是的,这些1世纪初的山峦超越纹样,进入具象,走向真实。有了具象与远意,就可以眺望了—对我而言,眺望即山水。 汉代人爱画仙山,传说武帝建章宫有仙山壁画,但浩大的宫阙早已湮灭,幸而画像砖石因其小而坚硬,避过兵火岁时,传递两汉美学。间或出土的墓室文物尤其珍贵,让我们得以一睹两千年前墓葬艺术的整体面貌。单是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木棺漆画,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汉人想象力的瑰丽。朱地彩绘棺头挡漆画中的仙山顶天立地,呈等腰三角形,云纹缭绕,左右鹿跃。左侧面漆画正中的仙山呈山字形,亦属图案化,但比头挡的仙山要写实一些,犹如永生之地,两边围绕龙云、鹿虎、玄鸟及白首仙人。两座仙山造型看似简单,但内部是双层或多层,龙云穿插在山的内外,一切都非常图案化。这种图案化的空间结构是超时空的,是宇宙性的;这两座山是可以眺望的,又是神圣的,它们庄严、简洁、永恒。 是时候了,重新思考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是从人物画中独立而出,还是另有起源?或是在多条线索的交互影响下形成? 为什么要思考山水画的起源?因为事关时空问题和古人观看万物的态度。时空是绘画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而对万物的态度,则意味着万物在绘画中的比重。所以我试图跳出传统的“三远”模式来探讨山水画的时空结构,探寻根源性图式,从世界美术的视野讨论为什么山水画最早诞生在中国。 美术史如树的生长,参天大树千枝万叶,其原型在幼苗期已具规模,其基因在种子时已决定,这是延续性。所以,我愿意追根溯源,回到汉魏六朝乃至先秦时期,寻找中国绘画那些隐秘而“根本性”的图式及空间形态,观察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发生、如何演变。我也喜欢越过天山以西,远至欧洲,看看各个古老文明的绘画,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看看其中哪些因素是辅助性的,会因时因地而变;哪些是不可替代的;哪些是互为影响的;哪些是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性的,始终在左右本区域的绘画形态,形成所谓的“传统”。不应忽略的是,在不同时段,有些因素的作用也会转化,因为“历史的长河”实在太长,长得可以让区域文明发生改变。 1. 陈丹青、梁文道盛赞的青年画家、“中国山水画的知音”韦羲,继《照夜白》之后再次重返古代山水现场,游走于东西方之间,畅谈山水画的源起与流变。古希腊罗马的壁画中就有风景的萌芽,但西方风景画到17世纪才宣告独立;而中国汉代的墓葬壁画中也有起伏的山川,但中国山水画至隋唐才走向成熟。在或长或短的“空窗期”中,世界的山水画经历了什么? 本书采用横跨东西方的艺术史研究视野,并列考察从汉到明、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各类画作,在横向与纵向的多重对比中,探究山水画的形成、交流与发展。 2. 山水如何进入绘画?本书重点追溯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演变,从青铜器的云气纹中,找寻山水的前世;从汉代画像砖和博山炉的图案中,回望山水的童年;从隋唐石窟壁画中,追索北宋伟大山水画空间、构图的来源……结合《洛神赋图》《明皇幸蜀图》《山庄图》《溪山春晓图》等具体画作,考察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比例关系、时空结构,以及图式的生成等,还原从实体山水到绘画艺术的“转化”。 3.古人如何观看山水?半山游目、林中远眺、以小观大、高山仰止……结合具体画作,分析古人观看风景的11种方式,从而为欣赏者的我们指出游观水画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