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作者: (美)罗莉·海尔格|译者:李雪峰//闫正坤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20
折扣购买: 一个人的狂欢(内向性格的力量)
ISBN: 9787508629858

作者简介

博士,作家,心理学家,业余演员兼模特——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她和丈夫、两个儿子,还有一条金毛猎犬住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这是她的第五本书。登录可以获取与本书相关的新闻和更新。

内容简介

而且,独处可以为我们带来另一种不同的“更多”,尤其对一个内向者 来说,远离人群让我们能够接近一个更为独立、更多质疑、更为诚实的声音 ——一个让一切都完全不同的声音。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文化氛围中,了解别人都在忙些什么非常有助益。一 旦你发现了别人正在做什么,你就可以想法子做得更好——好到恰恰可以抢 到一笔生意的程度。可是如果你根本没机会参与竞争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 可能会变得紧张,在想你的对手可能保留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者在盘算某种 接手的计划,认为“有人在算计,这也许会伤及我”。 尽管大多数人都只是将独处看成是与人交往和竞争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但是对于内向的人来说,独处却是一个力量的源泉。对任何想施加控制的人 来说,独处实际上是一种威胁。许多销售方案都依赖于“只在今朝”式的购 买冲动,因为“留到明天再作决定”会有助于你意识到你其实并不需要那种 产品。邪教都是通过剥夺其成员独处的时间来掌控他们的。我的客户们都认 为,有时间自己思考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都非常看重心理疗法,因为该疗法 注意内心的变化过程。当内心的力量逐渐积累起来以后,人们就会有勇气远 离各种被滥用的关系,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寻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偶尔也会有一个喜欢孤独的人误用了独处的力量,盘算着怎样对外界进 行破坏。这些个例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对内向的人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并助长了集体对内向的恐惧。但是,就其定义来看,内向的人并不关注周围 的人和事。他们只是为一些思想和概念所吸引,并且能够在一人独处时在内 心里自由地探索这些思想和概念。通常情况是,内敛的性格,暴力倾向系数 就较低。比如,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类型测验中,社交内向等级指数如果升 高的话,相应的违法水平就会降低。 讽刺的是,具有潜在暴力倾向的独处的人把焦点聚在了外部世界。他们 不是接受并享受独处的乐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对群体的憎恶上。他们把 自己看成唯一的受害者,有报复的权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独处实际上就 会很危险,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恨,偏执到扭曲的程度。问题就在这:这 种置人于群体之外的扭曲正是我们长期保持的社会传统。内向的人并不在少 数,至少有半数的内向者都有类似的情况:如果身处人群中太久就会变得疲 惫不堪;厌恶风言风语、八卦消息——有些人甚至会被烦得哭出来;通过反 省积聚能量。此外,荣格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半是内向的。任何一个做了 MBTI测试的外向的人都会注意到,尽管他外向的分数高于内向的分数,但他 仍然带有一些内向的性格。而且,根据荣格的观点,生活中没被有意识使用 的性格都储存于无意识当中,随着个体的成长,这些性格随时可能表现出来 。 当然,对内向的人来说也是这样:内向性格中也有潜在的外向性格。所 不同的是,经常有人鼓励我们要隐藏起内向的一面,而努力表现出外向的一 面。 也许,感受社会价值观脉搏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看我们自己是怎么把孩 子带大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还没见过一个小孩因为太好交际而被父母 带来诊疗,父母们也不会为了孩子好交际、不能进入自己的内心生活而烦心 。然而,大多数小孩被带来诊疗却是因为他们不太说话,朋友只有那么几个 ,老喜欢一个人待着——因为他们内向。平心而论,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多的 确有问题——但问题通常都不在于这些孩子。 今天的孩子大都是在群体的背景下被抚养长大的,从日托班到学前班再 到学校,在他们的空闲时间里,我们都给他们设定了玩耍的时间,或者赶着 他们去跟邻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遵循着“越多越好”的规则,父母们力求 介入孩子们的生活,看着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在这种道德标准下成长起来的 孩子们活动被监控,发展方向被设定,活动时间被安排好——整天都是紧张 兮兮的。如果一个小孩说“真无聊”,我们就认为他是想要娱乐一下。然而 乏味无聊是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奏。那些不能忍受无聊和独处的孩子 们对外界的刺激上了瘾,在还没有体验各种内容丰富的可能性之前就匆忙选 择了某种东西填补空白。当一个孩子想逃离过度的刺激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父母们更倾向于把这看做是—个问题,而不是一个健康的、重新充电的方式 。 等孩子上了学,他就更无处可藏了。对那些天生聪明但是没有受到充分 刺激的孩子们,学校已经有所举措,可是对那些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的人却 不曾作出任何回应。我见过有些这样的孩子被送来接受治疗。他们不是极度 活跃,也不是目光茫然;他们只是觉得教室里太吵,而且感觉被那些极度活 跃或者好捣乱的孩子闹得心烦。正像我们预计的那样,这些孩子提出了一个 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要是能一个人单独学习,我就很舒服了。”有一个 十来岁的孩子告诉我说她喜欢考试,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在自己 的空间里忙自己的事。尽管成绩不及格,老师还是让她通过了考试,因为这 是她打破纪录的最好成绩。然而他们却没有给她提供她想要的那种安静的环 境。这些被过度刺激的孩子,有的选择了“笨班”,因为至少在这样的班里 ’?殳那么多人;有的通过“在家学习”项目茁壮成长;有些则通过一些精 神治疗的渠道获得了帮助。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了在不能独处的时候该怎么办 ,也适应了嘈杂的环境,尽管心里还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许 多内向的人心里都挥之不去。 上述每一条解决办法都是有代价的。你可以放弃你的内向,也可以保持 内向但同时把它视为心理问题去接受诊断,这两样取哪个更好呢?性格内向 的孩子对独处的请求看起来好像要么没人理睬,要么就是需送去治疗。P22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