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不如吃茶去
ISBN: 9787569942378
林清玄 知名散文家,连续10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该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他的文章简约明快、睿智深邃、意境澄明,极富禅理,看似寥寥几笔,却蕴藏着广博的心度和丰盈的内练。读他的书,能让人感受到原野芳草、夜空星斗,能让人摒弃平日的浮躁与杂芜,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林清玄的文章曾多次被媒体广泛转载,是华文世界影响颇深的作家之一。
第 一 辑 茶 道 人 生 茶的存在主义 有一次,几位日本茶道专家到台北来找我,问我:“林先生,您自幼生长在农村,为什么会走入茶的研究?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喝茶?” 我回答:“从两三岁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几年的时间了。”他们听了大吃一惊。 在我小时候居住的农村,大部分人都非常贫穷,白天耕田、种菜,到了晚上,整个山村没有电,父亲会跟一些农夫朋友在我们家晒谷子的院子里喝茶。那时喝茶没有那么讲究,石桌子上摆着一把大铁壶,每一个人会有一个小壶,等到水烧开了,抓一把茶叶塞进壶里面,大概要塞三分之二,开水冲到壶里,直接拿起来吸茶。 我表演给日本人看,他们都觉得非常奇怪:这样喝茶不会烫到嘴吗? 茶叶塞得很满,里面的茶水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等到茶叶膨胀,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水在里面,吸一口,正好把壶里的水吸干净,所以不会烫到嘴。而且每一个人一把壶,是非常卫生的。 这种喝茶形式,在明朝之前就有。明朝冯可宾在《岕茶笺》中就讲:“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日本人觉得奇特,乡下简简单单的茶,都可以找到它的历史来源。 两三岁时,在庭院里看父亲喝茶,我会跑过去吸一口茶水。夏天的晚上,天上布满了星星,田园里有萤火虫,那一口茶,是人生非常美好的回忆。 念了中学、上了大学,每天都喝茶,可以说“不可一日无茶”。 我喜欢的诗人、文学家,都喜欢喝茶。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杜牧……在这些文化记忆里,诗人通过自己来看待喝茶,写下动人的诗歌。读这些茶的诗歌,让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意境,发现茶的神秘、深刻与广大。 我发现茶和儒家的一些关系。儒家讲到以茶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儒家是用茶来献天地的;与人交友是一起喝茶;儒家的很多大德,像朱熹、王阳明等,这些人都爱喝茶。 儒家讲的是人世间的茶,但你会发现,出世也有很多与茶有深刻关系的事物。中国名茶,大部分生长在道观和寺庙附近,并不是因为那里天地灵气浓厚,而是那里的道士跟和尚是最会种茶的。 茶和佛家的关系更密切,唐朝几乎每一个寺庙里的和尚都要喝茶。 唐朝和尚百丈禅师就立下了丛林清规:所有出家人早上要喝早茶,下午要喝午茶。早上十点钟去茶堂喝茶,用钵装一碗茶。喝茶时不准讲话,要思考、静坐。下午跟英国人一样要到茶堂喝下午茶。茶发展成一个思想的体系,茶跟禅合在一起叫茶禅一味。茶跟禅是一个味道,茶里面有广大的世界。 我在三十年前开始研究茶道,写了一些关于茶道的书籍,慢慢进入茶道的世界。茶的世界跟其他学问不一样,其他的学问通过研究就可以掌握,可茶道必须要寻找、体会,喝古书上记载的那种泉水、喝古人讲到的茶,才能知道茶的历史渊源。 在这三十年间我到处去找茶,沿着陆羽所走过的路,到中国各地去寻找茶的踪迹。 唐朝的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他一生游历天下,考察各地茶与水的品质,潜心研究茶叶和茶具,写下了茶文化的开山之作《茶经》。 茶跟蔬菜水果不一样,也跟其他植物不一样,可以说是中国所有的植物里最重要的一种,它传播范围最广,历史渊源最久,在史书上记载得非常多,它的文化象征和意义最繁复、最多元、最深刻。 “茶”这个字,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艹”“人”“木”——人在草木之间。 茶是一种寻常植物,如果不留心,你走过去也不会注意到。如果仔细留意,就会发现茶里面有很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在草木间”。 每年春天,我都会到京都、奈良的茶堂喝茶,日本茶堂的规矩非常多。 茶堂通常会有一个庭院,里面种一些精挑细选的、优美的植物。穿过庭院到了茶堂,大概是一丈见方。不会很大,小小一个,里面一个炉、一幅画、一枝花。 有的花不能插在茶堂里面,比如说颜色很艳的花、枝条繁茂的花。 正襟危坐喝茶时不准讲话。所有的东西都要留在茶堂外面的板子上。这个板子以前专门用来摆武士的剑,现在用来摆放茶客的物品。进了茶堂以后就不可以有烟、火、器。 喝茶的过程也很繁复,主人端起茶碗来,把茶打碎泡好后端给客人喝。客人拿到茶碗之后不能马上喝,要把茶碗转一圈,把最美的那一部分转回给主人,然后一口气喝掉,不可以分好几口。然后要盛赞主人的茶非常好喝。这大概就是整个过程和形式。 我到茶堂喝茶,感觉没有那么自在,还不能要第二碗。“这个茶很好喝,可不可以再来一碗呢?”当你讲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被赶出茶堂 , 因为要留余韵,下次再来。喝完一碗茶的整个过程是严格的、干净的、透彻的,是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的一种展现。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一套严谨而繁复的体系。 唐朝茶道传入日本或者传到韩国有两种面貌:第一个是寺院的茶道,即出家人喝的茶。日本人、韩国人用茶碗喝茶,而以前的和尚是用钵来喝茶的,发展到现在就变成用碗。第二个就是贵族的茶道。在法门寺地宫发现了很多精美的茶具,把茶碾碎了,用竹子做的器具把它打散,这个过程跟以前唐朝皇室喝茶的过程一样。 日本人跟韩国人缺乏的茶道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文人的茶道。文人的茶道是通过茶结交朋友、以诗会友、以画结友,泡了几杯茶以后,宴谈终夜。 第二个是老百姓的茶道。到四川成都、重庆这些地方,就会发现那里的茶道是最蓬勃的。在成都或者重庆的寺庙前面,可以看到几千个人一起喝茶,他们坐在那里,一起嗑瓜子、看报纸、聊天、遛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杯茶只要一块钱,一坐就是一上午。我到北京的老舍茶馆去喝茶、看表演,这也是平民的茶道,你在里面鼓掌叫好,不会有人管你的。这种茶道就是自由自在。 中国的茶道是丰富的,是各有不同的,又是最完整的。从品茶发展而来的茶道,历代很多人花了巨大心力来发展的茶道,历经千年的演变,才成就如今的东方哲学思想的饮茶艺术。 那么进入茶道的关键在哪里呢? 茶会变成所有植物里面珍贵、深刻、神秘、广大、有文化气息、有历史感的一种植物,并不是偶然。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儿讲过:“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在。”而对于一个茶人来讲,可以说“我饮故我在”, 因为我喝茶,所以我存在。在喝茶这件事上,把全部的身心集中起来,用一个饱满的状态进入眼前的这杯茶,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存在。 茶是一种浪漫的存在,茶使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自豪的。历史上第一本关于茶的书是中国人写的,中国被认为是茶的祖国。 当我们把这些美好体会建立起来,就可以轻松、自在,以欢喜心进入茶的世界。 一生一会 茶道的境界发展到最高峰,叫“一生一会”。 这一辈子只为了这一次的会面,而这一次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次。把时间和空间浓缩到这一点上,在这一辈子跟某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相会。即使你很想有新的因缘,可是再也不可能有了。这种遗憾在人生中经常会有。 有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在某一个时空来和我们会面,大家一起喝茶,喝完茶告辞,你看着他的背影走出你家门口,下山离开了。 看到朋友离开就会升起一种感触:这辈子还会不会再跟他会面?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曹又方女士因心肌梗死去世了。我跟她认识了三十几年了,这几年,每次见面在一起喝茶,谈人生、谈写作、谈一些美好的事物,想到这样的日子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就感觉有一点酸楚,有一点遗憾。 由于生活里种种意外的存在,每一次相会就都显得格外珍贵。这种“一生一会”的境界,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层次才能实现。 人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有几种状况,这种情况就好像金字塔一样。 我要讲的状况就是物欲。人是因为物质、欲望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比如说,每个人都会喝茶,但是找茶来喝这样的行为并不代表会喝茶或者懂茶。可以在茶里体会出人生的道理,大部分人没有这种境界,必须再往前迈进。 有一天,我去看朋友画家吴炫三。走进他的花园,看到有一只乌龟停在花园里。这只乌龟大概有两百斤那么重,而且很漂亮,背上长满了“星星”。 他说:“这只乌龟是我上次在巴西开画展看到的,我觉得这只乌龟很棒,一定要把它带回台湾。可是这只乌龟太大,不能坐飞机,一定要用船才能运到台湾。” 于是,他就找了一个木箱子把这乌龟装进去,用托运货柜运回。从巴西坐船到台湾要三个月,他心想这个乌龟很可能会死在路上,最后只剩下乌龟壳。 经过三个月,他到港口领乌龟,打开货柜、拉开箱子时,吓了一跳。 乌龟突然伸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神秘的微笑,静静地看着他。乌龟三个月不吃、不喝,没有充足的空气和阳光,竟然还活着。 凡是这个世界上长寿的动物都面带微笑,像乌龟、白鹤、大象、海豚、鲸鱼。凡是面容凄苦的,大概都活不长,狮子、老虎、豹子都活不长。 乌龟很容易养,早上吃一根香蕉,下午吃一根香蕉就行了。 我想跟它拍一张照片,却忘了带相机,于是跟朋友约好三个星期以后再来跟乌龟拍照。 三个星期以后,我去找朋友。走进他的花园,抬头一看,乌龟的空壳正放在他的书桌上。 三个月不吃不喝还活着的乌龟,为什么三个星期就死了?他说:“你上次走了以后,我要去别的地方开画展,两个星期。我想这只乌龟没东西吃,就买了两串香蕉,我和乌龟说‘你早上吃一根,下午吃一根,记得哦’。”乌龟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点头,它活了一百多岁,应该知道他的意思。 他办完画展回来后发现乌龟死了,香蕉统统不见了。他找兽医来解剖,发现乌龟满肚子的香蕉。原来,乌龟把原本应该两个星期的量一下子吃完了,撑死了,可怜只剩下空壳。我只能跟这个空壳拍照了。在这个照片后面我写了一首诗: 巴西乌龟关风宜,三月不食飞万里。 一日贪吃两串蕉,独留空壳向风雨。 其实有的人和这只乌龟很像,很多的人的欲望都超过了需求。如果人一辈子靠着欲望和物质生活,那就很痛苦。觉醒到这一点的人就可以走进人生的第二个层次,即文明和文化。 不只要喝水,还希望喝一杯好茶;不只要喝一杯好茶,茶里还要有想法、有故事、有品味。品味这个词很好。品味是把一口茶分成四口来喝,品是三个口,味是一个口。一大杯茶灌下去,那不是品味。 文化和文明的层次面临巨大的挑战,有再好的文化修养都不能免除人生的痛苦。 人生有哪些痛苦呢?如果依照经典,则人生有八种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炙盛。 生老病死大家很容易理解。 爱别离,就是相爱的人一定会别离。 怨憎会,即讨厌的人一定会碰在一起。 求不得,你买的彩票号码永远不会出来,这个叫求不得。 第八个叫烦恼炙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没有什么事情,但我们就好像被火焰烧着了一样烦恼。 我写过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在印度,有弟子去朝圣之前,跑去问师父:“你有什么要交代我?”师父从房间里拿出一个苦瓜,跟徒弟说:“你带着这个苦瓜吧。” 到了寺庙,弟子把这个苦瓜拿出来供佛。到了圣水的两河交界之处,弟子就把这个苦瓜拿出来沐浴圣水。走了几个寺庙以后,他觉得这个苦瓜很庄严,不得了!这个神圣的苦瓜要好好捧着才行。 弟子好不容易把这个苦瓜带回来,问师父:“师父,我朝圣回来,那这个苦瓜怎么办?” 师父就说:“把这个苦瓜煮一煮,晚上大家一起吃吧。” 弟子很震撼:这个苦瓜这么神圣,竟然要煮来吃! 晚上弟子还是听话地把这个苦瓜煮了。师父吃了一口感叹:“哎呀,这个苦瓜这么神圣,沐浴过那么多的圣水,拜过那么多的菩萨,它的滋味还跟原来一样苦啊!” 人生实苦,如果要直面生命的痛苦,就要进入更深的体会!这种体会是精神的或者是灵性的。 在《论语》里,孔子曾经盛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如果一个人完成了三个部分:有物质和欲望的追求,有文化和文明的体会,有精神的或者灵性的向往和体验,那这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生一会就是特指各自完整、内在饱满的人在时空里的交会。双方都体会到纯净的美,互相道了离别,然后分开。 茶道在中国叫“精、行、俭、德”。 非常细微、有力量、俭朴、德行,这样的人可以体会到茶道的境界。 在日本,茶道的境界叫作“和、敬、清、寂”。 “和”是可以处在好的关系里;“敬”就是互相尊敬,互相敬畏;“清”是处于干净的状态;“寂”是孤寂安静,一切止息了。 茶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这种相通是在宇宙的某一点处有了非常好的体会,而这种体会是人与人之间比较好的关系和状态。 进入茶道,是值得感恩的事。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物,生活有那么多的面貌,一些特别的人有了进入茶的世界的恩典,这是很不易的。 在生命里所遭遇的一切事物,价值都未定,你看起来就有价值。一块石头的价值不在于能卖多少钱,一杯茶的价值也不在于有多名贵,只有知己才懂得分享与品味。 有一个茶会叫无我茶会。会员带着自己的茶具,围成一圈泡茶。每次只泡一杯茶,不是给自己喝,而是端给右边的人喝。每个人喝到的都不是自己的茶,互相分享别人给你泡的茶。每一个人都带最好的茶去泡给别人喝。 进入了无我的状态,跟别人分享一杯茶,这种境界是非常美好的。 茶道当门相送,就是一生一会。喝完了茶,在门口送朋友离开,这不只是喝茶,还是对因缘、无常、时空、宇宙更深层的认识。在长远时空里与朋友共饮一杯茶,是非常难得、非常稀有的,这会让我们心里永远保持着感恩的态度——感恩我来到这个世界,感恩我在成长的过程遇 到了茶道,感恩我在茶道的体会里可以不断地往前迈进,进入那个更灵性、更精神的层次,最后跟这个宇宙、时空相往来。 一生一会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 知名文学家、 “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经典之作! ★ 本书收录了林清玄关于茶的经典散文,浓缩了关于茶的创作精华,值得一生典藏。 ★ 从茶道中悟生活之道,从品茶中话禅意人生。 生命沉苦时,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敏锐深刻的态度。 ★ 中国有一个伟大的文学传统,就是所有文学作品都是在安慰现实中遭遇痛苦的人。 ——林清玄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林清玄 ★ 林清玄之女亲手绘制内文插图! ★ 随书附赠3张“茶禅一味”四色印刷明信片! ★ 精美的装帧设计,由内而外贯彻东方茶学与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