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散文

王充闾散文
作者: 王充闾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7.80
折扣购买: 王充闾散文
ISBN: 9787020147083

作者简介

王充闾(1935— ) 作家、学者。辽宁盘山人,以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闻名。 王充闾熟悉经史,学识渊博,在阐发经典、解悟人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方面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春宽梦窄》《龙墩上的悖论》《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逍遥游——庄子全传》《国粹——人文传承书》《文脉——我们的心灵史》《诗外文章》等;有《充闾文集》二十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作品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泰文、罗马尼亚文等文字。

内容简介

在当代散文创作领域,王充闾应当是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一家。笔者做出如是判断,自有坚实而充分的依据:迄今为止,充闾先后在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散文、随笔、传记类著作50余部,并有在此基础上遴选集萃而成的凡21卷、22册,总计600余万言的《充闾文集》行世。如果说有时候文学作品的数量繁多并非等同于质量上乘,那么另一组准确无误的信息和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充闾散文中有逾百篇被收入各种选刊、选集、排行榜,50余篇进入百余种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或参考书,10多篇的内容出现于数十种高考和中考试卷,多篇被译成英语和阿拉伯语;充闾的散文集《春宽梦窄》荣膺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学术随笔集《国粹——人文传承书》获得“中国好书”称号。如此良好的文苑反馈,恐怕不是“偶然”“幸运”“虚名”之类的词汇可以解释的。 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和充分认识充闾散文的思想含量和艺术价值,还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演进的整体进程之中,同时联系中国古代散文的观念形态与语言实际,加以细致辨析和深入阐释;换句话说,充闾散文的个性、优势和意义,只有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和较大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清晰多面的呈现。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两个重要断制:一曰“良史莫不工文”,旨在说明优秀的历史著作必须具备出色的文学表达,即所谓“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一曰“六经皆史”,意思是凡涉著作之林,史学是根本,是一切学问的本源和归宿。这两个熔裁前人相关说法而成的断制,虽然不是无可挑剔,但其强调“文史合一”和“文参史笔”的基本观点,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性。然而近现代以来,由于史学科学化、学科化潮流的强势涌动,文史著述最终分道扬镳,并随之出现“反向运动”:某些疏离了文学的历史文本在术语、范畴、体系的挤压下,大面积地失去了生命与血色,沦为材料和概念的演绎;有的文学作品亦因商业意趣的诱导而放弃“史”的追求,出现了媚俗化、粗鄙化和碎片化现象。这时,历史与文学再度联姻,让历史变得好看,让文学重新厚重,成为一个时代的强力呼唤。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充闾散文出现于文坛。由于时代和地缘的错位,充闾儿时所受的启蒙教育是长达八年的私塾。这种以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方式,搭建起充闾有别于大多数同代人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先入为主地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在后来接受新式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日子里,充闾的如是兴趣有增无减,逐渐演化为一种执着持久的内在情结,并最终构成其散文创作的主要题材、稳定主题和基本元素,其具体涉史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取精用宏,钩沉烛隐,努力赋予历史以新意。历史文化散文虽系文学创作,但其终极价值却时常取决于自身是否提供了新的历史认知以及相关信息。充闾常年史海浸淫,自然深谙此理,为此,他的历史叙事在播撒新知新见上颇下了一番功夫。譬如:作家谈史很注意避开人们常说或熟知的话题,而坚持让目光在一些空白、夹缝或烟云模糊处搜寻拓展,他解析皇权家天下继统之难的《老皇帝的难题》,揭示帝王强权之下香妃悲剧命运的《香冢》,还有他写王勃殒命越南的《千载心香域外烧》,写小说之外真实的玄奘法师的《唐僧形象》,等等,都具有这种言他人所寡言的特点,折现出敏锐的发现意识。也有的时候,作品锁定的人和事乍看似曾相识,但作家的命意却以问题为导向,或另辟蹊径,或剑走偏锋,或补苴罅漏,或曲径通幽,如《用破一生心》透视曾国藩功名重负下的人格扭曲,《千秋名序费猜评》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为《文选》所贵的原因,《两个李白》诠释李白身上的心理矛盾与精神悲剧,以及《我读〈蒹葭〉》对《诗经》名篇的别样解读,均具有这种特点。诸如此类的文字同样促成了历史言说的新鲜感和陌生化。 第二,以文载史,以古鉴今,潜心营造历史画卷的艺术美和时代感。散文写历史固然需要史学层面的新知新见,但同时也离不开文学意义上的踵事增华,“故”事“新”说。对于此中奥妙,充闾既有清晰的认知,更有出色的实践。譬如,作家为文总是有感而发,意在笔先。而一旦进入文本建构,又工于布局篇章,疏通脉络。其具体行文则力求有起伏,有详略,有转折,有照应,有闲笔,有趣文,做到周严而兼顾生动,畅达而不失摇曳。我们读《终古凝眉》《人生几度秋凉》《情在不能醒》等作品,均可以感受到作家于文章一途的取法高格,精益求精,以及所达到的精湛水准。同时,对于笔下的历史景观和相关话题,充闾能够从时代赐予的思想高度出发,联系现实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经验,给予分析、阐发和评价。关于这点,作家谈论传统文化经典的一些篇目如《生生之为易》《庄子三题》《士君子》等,表现得尤为充分。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经典迄今葆有的生命力,而且能够感知作家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付出的潜心劳作。 在充闾的散文世界里,历史叙事是主体和重心,但并不是全部,事实上,充闾散文中亦有若干源自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的篇章。而这类篇章又以生命回望、山川记游和哲理升华构成各有特色的三类。就题材和体裁而言,这三类作品已经逸出历史文化散文的范畴,然而在它们的肌体和血液里,历史文化散文常用的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元素依然充沛而活跃,依然是丰富和强化作品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路径。在《青灯有味忆儿时》《碗花糕》《望》这类蓦然回首、写人记事的作品中,作家一方面调动情景和细节对人物作传神的勾勒或点染,一方面将自己的无限深情注入其中,让其推动形象和记忆的不断深化,从而收到了人因情显、事随情生的效果。《读三峡》《祁连雪》《清风白水》均属模山范水之作,这些作品善于变换多种手法,生动营造富有个性的画面和意境,同时着力凸显其中的精神和人文内涵,以致让人想起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哲理升华以作家早年所著的《柳荫诗话》和晚近撰写的读书小品为代表。这类作品内容上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手法上则常常是融叙事、抒情、描写和议论于一体,因而可以给读者提供多方面的启迪和享受,同时亦透显出作家可以驾驭多种文体形式和审美要素的能力。 由“五四”确立自身的现代散文,经历了白话取代文言的巨大变革。从信息传播和文化启蒙的角度看,这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就散文语言自身的发展建设而言,却未免失之简单绝对,以致留下了迄今尚存的后遗症。某些现代散文不时可见的词汇贫瘠、句式单调、叙事拖沓、韵味不足等等,均可作如是观。惟其如此,充闾散文的优势和价值再次呈现:私塾和院校教育的自然衔接,古代和现代经典的烂熟于心,成就了作家新旧合璧、融会贯通的语言功力。一种吸收和激活了古汉语营养的现代汉语叙事引人瞩目。不妨来看《山灵有语》中的一段: 陶醉于浓郁的生活气息之中,此刻,我竟然产生了幻觉,仿佛化身其间,成了欢乐人群中的一员,也跟着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尽情尽兴,和先民们一起发出欢腾的吼声。丛林掩映中,一些平生未曾寓目、而今多已灭绝的动物蹿跃其间。一队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目光迷惘的人群,正在咿唔呼啸着追奔射猎。回望山崖,发现那里还有几个人在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手持石刀、铁錾,或凿或刻,正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各种人面和动物的图像…… 我正在忘情地观赏着这一切,不料,稍微一愣神,忽然发觉山崖上的人形已经淡出、隐没了,逐渐地幻化成山垭口处一伙凿石垒渠的人群。伴随着各种敲击的繁响,一道清溪从山坳里冲出,顺着渠道滔滔汩汩地流淌下来,顿觉遍体生凉,神清气爽。于是,我也憬然惊寤了。心头的意念一收,时间的潮水,哗——哗——哗——一下子流过了几千年,我也随之而返回到现实生活里。 这段文字里,有白话的“雅”用,也有文言的活用,书面语的庄重和口语的跳脱交相辉映,珠联璧合;整段叙述句式灵活,长短搭配,跌宕起伏,自然流畅;而语言本身则声调协调,轻重呼应,颇具音乐性。所有这些,让人不得不相信:白话不可逆,文言不可弃,打通了古今血脉的汉语果真魅力无穷! 古 耜 碗花糕 一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除夕是亲人欢聚的日子。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去过个团圆年。而且,不分穷家富家,到了这个晚上,都要尽其所能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母亲常说:“打一千,骂一万,丢不下三十晚上这顿饭。”老老少少,任谁都必须熬过夜半,送走了旧年、吃过了年饭之后再去睡觉。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是,旧历年、中秋节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劈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置办夜餐的活,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是,到了父亲嘴里,敷陈演绎,踵事增华,就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自幼他曾跟“说书的”练习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老旱烟。 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片刻也停不下来。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听从嫂嫂的调遣。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戏台上头戴花翎、横刀立马的大元帅。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着:“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哥哥领着我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包得差不多了。我们回屋一看,嫂嫂正在往锅里下饺子。估摸着已经煮熟了,母亲便在屋里大声地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格外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味着赚钱,意味着发财。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 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一个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我小弟的命就是好!”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这里面一定有说道,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了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儿,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悄悄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了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起来。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二十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生日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年过四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爱我亲我抱我。有时我跑过去,正赶上她给小女儿哺乳,便把我也拉到她的胸前,我们就一左一右地吸吮起来。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手艺,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当行。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的瓷碗。乡下僻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 一个面团是嫂嫂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外暄里嫩。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蒸糕做法看上去很简单,可是,母亲说,剂量配比、水分、火候都有讲究。嫂嫂也不搭言,只在一旁甜甜地浅笑着。除了做蒸糕,平素这个浅花瓷碗总是嫂嫂专用。她喜欢盛上多半碗饭,把菜夹到上面,然后,往地当央一站,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和家人谈笑着。 二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泠泠的大眼睛总带着甜丝丝的盈盈笑意。 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这时,嫂嫂便爱抚地轻轻地捏着我的鼻子,念叨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小鸡鸡,没人要,娶不上媳妇,瞎胡闹。” 待我长到四五岁时,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嫂嫂叫我到西院去,向堂嫂借枕头。堂嫂问:“谁让你来借的?”我说:“我嫂。”结果,在一片哄然笑闹中被二嫂“骂”了出来。二嫂隔着小山墙,对我嫂嫂笑骂道:“你这个闲,等我给你撕烂了。”我嫂嫂又回骂了一句什么,于是,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原来,旧俗:三十晚上到谁家去借枕头,等于要和人家的媳妇睡觉。这都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地捉弄我,拿我开心。 还有一年除夕,她正在床头案板上切着菜,忽然一迭连声地喊叫着:“小弟,小弟!快把荤油罐给我搬过来。”我便趔趔趄趄地从厨房把油罐搬到她的面前。只见嫂嫂拍手打掌地大笑起来,我却呆望着她,不知是怎么回事。过后,母亲告诉我,乡间习俗,谁要想早日“动婚”,就在年三十晚上搬动一下荤油坛子。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唱过的“子弟书”,我小时在家里“发蒙”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牢牢地记下来。我特别贪玩,家里靠近一个大沙岗,整天跑到那里去玩耍。早晨,父亲布置下两页书,我早就忘记背诵了,她便带上书跑到沙岗上催我快看,发现我浑身上下满是泥沙,便让我就地把衣服脱下,光着身子坐在树荫下攻读,她就跑到沙岗下面的水塘边,把脏衣服全部洗干净,然后晾在青草上。 王充闾是“中国好书”和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小的时候,读过多年私塾,对中国古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熟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历史典籍以及西方经典文学和哲学,又有过从政的经历,因此,在解读历史、品读文学和书写人生的时候,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深切的感悟、悠远的情怀。他的抒情、叙事、写景的文章,畅怀适意,优雅从容,感情真切,同样为读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