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
作者: (加)布赖恩·利特尔|译者:黄珏苹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72.90
折扣价: 40.10
折扣购买: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
ISBN: 97872130887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你是洋葱型还是鳄梨型的人? 在探讨有关自我监控的知识之前,我想提供一 些背景信息。196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 歇尔出版了《人格与评估》,这本书对人格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米歇尔认为,就像传统的看法一样 ,人格是一个神话。他对已有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 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传统的假设,即人们在不同情 境中都具有稳定不变的性格,是站不住脚的,至少 是需要严肃地重新思考的。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 米歇尔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依据 人们所处的情境和对情境的认知加工来解释行为。 接下来发生了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争论 ,人格心理学家捍卫着人格特质的立场,而社会心 理学家则采用情境主义的方法。这是一场充满仇恨 的争论,但它推动了两个阵营的大发展。而其中得 到特别多赞同的结论是,行为是人格特质与情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疯狂的派对和安静的交谈分 别会吸引外向者和内向者。这个结论还强调人们所 做出的行为,即其所进行的任务和计划。在人们的 日常事务中,人格特质和情境都发挥着作用,因此 研究这些事务能够使心理学家整合人格分析与社会 心理学分析的优势。碰巧,这也是我的观点,在倒 数两章中我对此会进行详细探讨。 对有关人格特质的争论,自我监控量表的编制 者马克·斯奈德(Mark Snyder)教授另有一个创意 十足的结论。他认为,低自我监控者的日常行为主 要受到其人格特质影响,而高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主 要受情境影响。这种区分很有价值,它使我们能够 更清楚地注意到自己各种不同的倾向与偏好,有些 看起来相当令人吃惊,比如如何在食物上撒盐。 假设你打算咬一口面前盘子里的牛排,当然, 如果你想象为一大块豆腐也没问题。你会在加盐之 前先尝一尝吗?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斯奈德检 验了这个问题并发现,在自我监控测试中得分高的 人更有可能在加盐之前尝一尝。而在自我监控测试 中得分比较低的人则更有可能加完盐再品尝,或者 根本不加盐。这就好像低自我监控者非常了解他们 对口味的喜好并会据此采取行动,而高自我监控者 则需要先查看情境,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在确认牛排 的味道之后才会大快朵颐。根据斯奈德的观点,低 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与其根深蒂固的普遍倾向是一致 的,也就是说,指引他们行为的是他们自己,而不 是情境。 以牛排和调味品作为开篇后,我们继续以食物 作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自我监控倾向对人们如何 看待自己的影响。你是更适合被比喻为洋葱还是鳄 梨?当被要求列出自己的特征时,高自我监控者倾 向于说出大家都能看到或感知到的方面,比如他们 的身体特点、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低自我监控者则 倾向于说出他们的内在特性,比如他们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