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1.10
折扣购买: 国家秩序--悦读韩非子/中华经典悦读丛书
ISBN: 9787214200372
荀子的“性恶”说,为韩非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 论走向的原动力,但韩非最终背于儒学,除了理论逻 辑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逻辑,那就是韩非自身的 学术和政治选择。 《史记》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 黄老”。战国时期的学术,道家盛于楚,儒家盛于齐 鲁,法家盛于三晋。三晋地区的刑名法术之学对韩非 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脐带。从韩非与棠谿公 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的韩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 浸染法术之学,这是出生于韩地的韩非在学术亲缘上 的自然选择。 三晋法家是法家思想的主体。刑名法术之学在这 一地区的盛行其来有自。早在两周时期,这一地区就 形成了浓厚的重法度、尚变法的传统。周初,周成王 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周公为其制定的治国方略即“启 以夏政,疆以戎索”,意思是沿用夏朝的政策,并结 合戎狄的法度来治国理民,这是根据唐地封在夏墟, 又有戎狄与之与邻的政治地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国 策的确立从根本上确立了晋文化的发展走向,没有形 成宗法礼制的浓厚传统,而导致了强烈的反宗法制传 统,并由此形成了“重法度、尚变法”的晋地传统。 唐初的治国方针就是对周初礼法的变革。唐以后,晋 国的重法、变法之风不绝。晋献公时,晋臣士蔫制定 “士蔫之法”。晋文公在位期间,大臣郭偃制定“郭 偃之法”,晋执政赵盾制“荑蔸之法”……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启了彼此征 战剧烈的战国时代,这一事件被看作姬姓贵族统治的 晋国从此灭亡,由韩、赵、魏三个独立的异姓诸侯取 而代之,这在列国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三家分晋发生 在晋国,这个事件的发生看似偶然,但背后是这个地 域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从立国开始就形成了强烈的 反宗法传统,在后世依然会影响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在晋献公、晋文公等人津津乐道于变法求强的时候, 在守成与乱制之间,历史就已经注定选择了后者。 三晋之所以成为刑名法术之学产生的渊薮,除了 文化传统之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其中不可忽视的 重要因素。战国七雄中,韩赵魏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 ,而且少有天然的地理屏障作为保障。地形方面,魏 国“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 阻。……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韩国与魏国类似, 地势“平夷洞达”,“八面受敌之场”,“其势可谓 危矣”。这与“地形利害,天下莫若”的秦国和“清 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的齐国地 势,形成鲜明对比。无险可恃,又夹在大国之间的四 战之地,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富国强兵一途,而要富 国强兵,必须变维稳以图强,变贵族世袭为奖掖军功 ,变改变原有的重在维护政治等级秩序、社会稳定以 及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法礼制,奖励耕战,这就为法家 的出现提供了迫切的政治需求。魏国李悝变法,赵武 灵王的胡服骑射,韩国申子变法……这些变法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