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都是设计出来的

好公司都是设计出来的
作者: 郑志刚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99.90
折扣价: 62.00
折扣购买: 好公司都是设计出来的
ISBN: 9787572264870

作者简介

郑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独立董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成员,北京市国有资产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等。多年来一直深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以独立董事、企业调研和论坛研讨等方式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发展,在国内较早完成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和蚂蚁集团有限合伙构架案例研究。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董事会》专栏作家,长期向读者分享对知名企业的公司治理制度设计的观察和思考。著有《成为董事长:郑志刚公司治理通识课》《掌控与激励:公司治理的中国故事》《驾驭独角兽:新经济企业的公司治理》《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与证据》等多部作品。

内容简介

好公司赢在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20 世纪 90 年代,北京中关村的街头有两面醒目的广告,一面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另一面是“北大方正,现代毕昇”。让很多人不敢也不愿相信的是,三十多年过去了,拥有国企身份和名校声誉背书的北大方正,居然会有走向破产重整的一天。作为一家最初致力于解决海南航空运输问题的地方国企,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航)几乎完成了国企改制的所有尝试,甚至还曾引入乔治·索罗斯股权投资,进行今天很多国企正在推进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国企混改)。然而,混改后的海航为什么依然难逃折戟沉沙的命运?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直在帮助其他企业进行破产重整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2020 年财报显示亏损 1 029.03 亿元,反而需要其他企业帮助它进行破产重整。用网友的话说,“处理垃圾资产的公司,自己如今却变成了垃圾”。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北大方正、海航和中国华融这些知名企业之所以走向破产重整,问题并非出在业务模式陈旧、无法适应市场新需求的经营环节,亦非出在人浮于事、冗员众多的管理环节,更不是因为恶意欺诈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借助高杠杆过度资本扩张,或者偏离高科技本业盲目多元化等表面原因,而是这些企业的治理环节出了问题,公司治理制度不足以约束内部人员恣意妄为。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通过必要和可能的制度设计,在现代股份公司中帮助彼此陌生的股东与经理人、股东与股东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在使经理人造就卓越企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使股东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和财富增长,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北大方正、海航和中国华融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公司治理制度设计不当。 好公司都是设计出来的。帮助读者进行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并设计出一家好公司,是撰写本书的目的。 基于我二十多年的商业实践观察和商学教育沉淀,本书将告诉读者如何以直面“四种人”为切入点,从“三个层面”进行公司治理制度设计,透过浮华表象,遵循治理逻辑,最终设计出一家好公司来。 开展公司治理制度设计,有“四种人”是我们无法绕过去的。这“四种人”分别是虎视眈眈的“野蛮人”、兴风作浪的“金融大鳄”、盘根错节的“中国式内部人”和自视甚高的“创业达人”。 从 2015 年开始,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开始低于标志着“一票否决权”和相对控股的 1/3,中国资本市场从此进入分散股权时代。虎视眈眈的“野蛮人”盘桓在家门口,随时准备破门而入。万科股权之争等系列股权纷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发生的。 无论北大方正还是海航,它们都是复杂金字塔式控股结构下庞大的资本系族。这些资本系族下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独立市场主体的地位,退化为隐藏在金字塔式控股结构中的“金融大鳄”手中“一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金字塔式控股结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金融生态。 中国的一些公司尽管存在持股比例并不算小的股东,而且董事长往往不持股,但由于政治关联、社会联结以及文化历史等原因,依然会出现类似于英美股权高度分散治理模式下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所谓的“中国式内部人”。当“野蛮人” 加上“金融大鳄”,再遭遇“中国式内部人”,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困境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了。 公司治理权威研究者郑志刚沉淀20年的人大商学核心课 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运行、经理人薪酬三个层面,直击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并在章后增加公司治理的实践,浅显易懂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