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作者简介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一字答西,江苏无锡人。自幼家贫,聪敏好学。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任卢龙、大城、邹平知县,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 乾隆二十八年(1764)春,孙洙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后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选编而成《唐诗三百首》,以“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作为选诗标准。乾隆四十三年(1778),孙洙卒于无锡,终年67岁。
内容简介
卷一 五言古诗乐府 ·导读·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从民间 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 ,但也有五言的句子。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逐渐 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 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叙事抒情;在音节上,奇偶相配 ,也更富于音乐美。但汉魏时期的五言古诗和后来的五 言律诗不同,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 ,用韵也相当自由。五言乐府是乐府诗的一种。汉魏两 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设置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 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被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句式比较灵活自由,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 厚。 唐代的五言古诗和乐府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 模拟,而是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 感遇,表现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 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 ,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 等又以其清澹婉约的诗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 诗歌中,共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 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 人。 张九龄 张九龄(673或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西南)人,世称“张曲江”或“ 文献公”。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其五言古诗,诗风清澹,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 深远的人生感慨,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 贡献尤大。代表作有《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 》等。 感遇二首 其一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欣欣此生意③,自 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草木有本心,何求 美人折⑦? 评析 此诗咏物抒怀,开篇四句托物起兴,写兰桂而不写 人,直到第五句才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林栖者来 表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紧接着结尾却又用“ 何求”做第二次转折。一般来说,林栖者既然闻香而悦 ,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是很乐意接受“美人”采折的 。可是本诗却说兰桂葳蕤皎洁,自有芳华,这是它们的 本性。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被贬为荆州长史。之 后,受小人陷害的张九龄创作了十二首《感遇》,在诗 中把自己比作兰桂,表明了自己的坚贞清高气节,并不 着意寻求林栖高士的引荐和任用的态度,抒发了自己孤 芳自赏、不求通达的情感。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 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 可寻④。 徒言树桃李⑤,此木岂无阴。 评析 诗人写作此诗时,正谪居荆州。荆州为楚地,因此 诗人可能联想到楚人屈原歌咏丹橘的《橘颂》。作者在 这里也借咏丹橘来表现自己的节操。清代方东树《昭昧 詹言》中就一语道破“(此诗)本屈子、鲍照”。咏物 诗,咏物就是说人,说人仍是咏物。本诗前四句就是用 “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中间 “可以”两句,上句照应上文,下句引起下文,又用桃 李来衬托丹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 坷的愤懑。 延伸思考 一、这两首诗中,物与人的关系如何?请简要分析 。 二、结合张九龄的传记,具体说说这两首诗与诗人 的什么经历有关。 1.中学生语文配套阅读经典,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推荐自主阅读书目;收录《登高》《望岳》等必背篇目,详解评析,助力语文能力提升,轻松通关考试。 2.章前导读。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境,培养正确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详细注音注释,包含生僻字、典故、句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打破阅读隔阂,提升阅读体验。 4.文前精编诗人介绍。从诗歌走进诗人与历史,读诗更是读人。 5.文后设置详细评析与延伸思考,让学生理解唐诗韵味之美的同时拓展思维,让阅读不止于文本。 6.问世二百余年,畅销至今,家喻户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7.古典诗歌的“启蒙读本”,学生时代的“励志礼物”,不同时代的唐诗总是带来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