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系列教材)
作者简介
朱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影像文化学者、策展人,从事摄影高等教育二十余年,主要担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有:《中外摄影史》《纪实摄影》《摄影写作》《影像艺术策展研究与实践》。
内容简介
第四节 为什么拍 纪实摄影是书写人类生活的视觉日记,摄影师通过记录时代、反映社会来参与社会,从而表达摄影师对现实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探索人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记录时代,呈现社会生活中的善与美 纪实摄影首先是对社会生活中真实存 在的美好、正面、进步行为进行直接展示,通过记录真实存在的美和善来呈现社会发展。纪实摄影记录那些一去不返且有文献价值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性时刻,如作为纪实摄影类别之一的民俗摄影,拍摄存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民间文化的多样形态;而纪实摄影中的人文摄影则拍摄市井生活、地域生活面貌等题材,它们常让观者会心一笑,也是具有文献价值的社会形态。对于个人而言,历史性时刻的记录常常存留在家庭影像之中。因此,纪实摄影作为视觉日记,记录的是真实存在的美好生活,是推动摄影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维利·罗尼(Willy Ron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人文主义影像展现法国社会文化浪漫与温情的代表人物。正如图1-11 这张照片所传递出来的气息:巴黎城 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逆光下,城市退向远方的地平线;前景中铁艺栏杆的翻卷图案,是法国历史文化的视觉呈现;画面左边一对情侣在亲密地亲吻低语,画面自然、真实而浪漫、深情。 于德水的《黄河流年》是一部黄土地的纪实影像诗集。如图 1-12 所示,摄影师取景范围大,以丰富的黑白影调展现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景象。收割后的土地上,庄稼人把最后的麦秆、谷秸打包收走。几个男人在装车,他们拉、拽的姿势在天地的映衬下好像跳跃的音符。于德水的作品记录了黄土地上农民劳动生产的方式,是一份传统农耕的影像档案,也是农耕文明中黄土地文化的诗意写照。 二、记录时代,揭示社会问题,推动变革与反思 直面社会生活中的不公与丑陋,揭示错误的或正在造成损害的社会行为和事件,探寻内在的真实,是纪实摄影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之一。 在 20 世纪的开端,美国社会活动家、改革家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用相机拍摄了艰辛的移民、命运悲惨的童工、“一战”欧洲受难者、经济危机下的农民、建造帝国大厦的工人等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这些记录真实状况的摄影画面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促进美国政府制定法规,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刘易斯·海因是一名伟大的摄影师,他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以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成为社会纪实摄影的使命与责任的宣言。 刘易斯·海因获得在摄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他所倡导的社会纪实摄影改造社会的责任与行动,更是因为他的照片直面人生,通过现实中一张张生动的人物面孔和意味深长的身体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的命运、社会的残酷与人性的力量。 今天我们可以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等美国公共社会历史档案中找到海因在 1904—1940 年期间拍摄的 5100 张儿童劳工照片。这些照片是海因担任美国童工劳动委员会摄影调查员时期拍摄的。5000 多张童工的照片中有无数个这样的老成的街头少年,他们以卖报为生,或者通过其他艰辛的工作挣扎在生存线上,如图1-13 展现给我们的,他们老道地叼着烟,霸道地吐着气,无所谓地看着镜头,稚嫩的脸庞上是混世已久的沧桑表情。与照片中的他们目光相遇,不禁令人颤抖。这幅20 世纪 10 年代的照片,仿佛电影《美国往事》中描摹的历史画面。海因的纪实摄影的魅力,是他通过摄影的观看与记录揭示了时代的艰难与人的命运,以及超越时代的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三、记录具有文献价值的社会形态,为时代存档写照 社会历史奔涌向前,每个时期都有时代特有的生产、生活样态。摄影记录一去不复返的、具有文献价值的社会形态、生产劳动样态、生活样态,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文献价值和深厚的文化价值。 《纪实摄影》是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最新版教学用书之一,是作者二十多年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以及在高校及社会各界教学的经验总结。本书除了适合函授学院学员,也适合各个领域具有同样水平的摄影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