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水文化

毛泽东与水文化
作者: 游和平
出版社: 中共党史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毛泽东与水文化
ISBN: 9787509821886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1950年的淮河大水,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政权的 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无疑是对新生政权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9月督促周恩来:“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 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连用三 个“早日”,可见,毛泽东对根治淮河水患的心情何 等迫切。1950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 的决定》。当时,国内战争创伤元气未复、百业待举 ,又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央在财政十分紧张的 情况下,仍投入大量财力治淮,足见毛泽东对治水与 安民兴邦关系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新中国政府为社会 稳定和长治久安,治理国家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使人民安康而幸福生活的决心。 1950年进行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深 刻变革,使农民从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确保农民主人翁地位,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为了完成土改任务,各省都作了准备和动员。1950年 8月,中央下达治淮任务后,一些地方感到治淮与土 改有矛盾。苏北区党委认为,“如今年即行导淮,则 势必要动员苏北党政军民全部力量,苏北今年整个工 作方针要重新考虑,既定的土改、复员等工作部署必 须改变,这在我们今年工作上转弯是有困难的”。在 当时条件下,治淮与土改、复员等其他工作是什么关 系,毛泽东8月31日在上述苏北的电报上写了这样的 批示:“周:此电第三项有关改变苏北工作计划问题 ,请加注意。导准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 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周恩来认真执行毛泽东三省工作必须以治淮为中 心的指示,集中力量抓治准。周恩来说:兴修水利对 于配合土改有重要意义,如果土地不涝就旱,农村土 地改革的成果也难以保证。因此,为了使土改搞得更 好,集中力量抓治准,苏北的土改推迟了一年。毛泽 东不仅关注淮河,黄河、长江更是他关注的焦点。 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的地方就是黄河,他嘱 咐大家:“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4年长江大水 后,根治长江水患已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针对长江 的治理与开发,写下了“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诗篇。 针对长江的防洪与综合利用,毛泽东主持的1958年3 月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 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 的农业大国,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和国 家的发展。毛泽东早在战争年代对此就有深刻而明确 的认识。早在1919年7月,毛泽东就提出:“世界什 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1927年3月,他在《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把修塘坝列为农民运动的 14件大事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江西兴国 县深入农村调查,写下了著名的《兴国调查》和《长 冈乡调查》。在这两次调查中,毛泽东非常关心水旱 灾害情况,对赣南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重视,指出 :“那一带的山都是走沙山,没有树木,山中沙子被 水冲入河中,河高于田,一年高过一年,河堤一决便 成水患,久不下雨又成旱灾。”在调查中,毛泽东明 确提出:乡苏维埃政府要抓水利,设立水利委员会, 乡苏维埃主席兼任乡水利委员主任,每村要有一名水 利委员,兴修水利时,要发扬互助协作精神。1933年 春,毛泽东在叶坪召集武阳区水石乡苏维埃干部汇报 春耕情况时,指示要先汇报修水利的情况,从改造坡 塘讲起。听完汇报后,毛泽东指示中央政府土地部写 出了《夏耕运动大纲》,介绍武阳经验,把兴修水利 作为夏耕的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减少水旱自然灾害对 农作物生长的恶劣影响,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 代表大会上作了《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报告’ 中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 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 予以极大的注意。”“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科 学论断准确地表达了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不仅对苏区农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为 建国后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地位,成为水利建设的指导 思想。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 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把“兴修有效 的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的首位。1955年9月、12 月,毛泽东在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一书时,为拟题的《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一文写 的按语中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 ,“每县都应当在自己的全面规划中,做出一个适当 的水利规划。”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 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一1960年2月)中强调 :“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 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粮食可以增 加得更多更快,农业生产可以稳定增产。”水利是国 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国计民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利 不仅是农业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P1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