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乌蒙响杜鹃
ISBN: 9787220132117
冯俊科,河南温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现任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会长。获得过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六届北京文学奖。《何处安放》《湨梁村手记》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选入《中国现代文学精品文库》;《何处安放》入围第十六届百花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疑兵》《尘灰满街》及《冯俊科中短篇小说集》《冯俊科中篇小说精选》《江河日月》《写在墙上的思念》《并不遥远的往事》《千山碧透》等文学作品集和《西方幸福论》哲学专著等。多篇中、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等刊,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作家文摘报》等转载或连载。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在国外出版发行。
德 爷 老家传来一个消息,八十多岁的德爷死了。 我离开家乡多年,平时很少想到德爷。猛然得知他死了,心情说不上悲伤,却有些沉重。晚上,墙上报时钟里一雌一雄两只鹦鹉,轮换着各自叫了六声。我依然没有睡意。走到窗前,透过夜幕中漫天星辰,遥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着死去的德爷。 突然,隔壁传来了一阵打闹声。 那是一对老夫少妻,年初结婚时搬来,楼门口的大红喜字新色未褪,就开始打架。三天两头的打架,尤其是在周末,夜深人静的时候。简易楼房的隔音不好,隐约听见男的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好像还有巴掌击打肌肉的沉闷的啪啪声,女人时而呜呜啼哭,时而喊“你打你打……”时而又有笑闹声。 真弄得人莫名其妙。 我在楼道里碰到过这对夫妻几次,相互之间没说过话,只是点点头,脸上挤出一丝僵硬的微笑就走过去了。那个男的约四十岁,中等身材,体态略瘦,穿着米黄色夹克。头顶发少,闪着亮光。面皮白皙,戴着金丝边框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女的20多岁,娇小玲珑。满头红黄相间的彩发。高胸脯,瓜子脸,细眉大眼,脸庞白嫩。敞露的脖子上项链闪动着金光。身着短上衣,前露肚脐后露细腰。红色的皮短裤,紧紧包裹着圆鼓鼓的屁股,像一刀切开的两瓣苹果。两条修长的腿,套在过膝盖的皮靴里。绝对的现代美人。 无法入睡,我想起了近半个世纪前的德爷。 德爷在湨梁村的名声平时就不太好,也可以说从来就没有好过。只要有人一提“骚蛋货”“大流氓”,都知道说的是他。其实,农村人说的流氓,主要指在男女方面言谈话语不正经。后来知道,城里人把这叫作下流话。看来,农村的流氓和城里的流氓不太一样。 三老奶(湨梁村人把曾祖父曾祖母辈叫老爷老奶)是德爷的亲婶子,小脚,六十岁出头。她说:“小德新中国成立前逃荒要饭到西安,十四五岁,在青楼妓院提壶沏茶站班喊号当伙计,就在那时,装了一肚子的坏水。” 德爷三十多岁,也可能四十岁出头吧,具体岁数搞不清楚。长相也不好,外号三不照。照,湨梁村土话,是正或直。不照,就是不正或不直的意思。德爷五尺多高的身材,一条腿瘸了,一张大嘴歪咧着,一只眼睛瞎了。碰见人,他用另一只眼睛斜翻着往天上看,露出大片眼白,才能对准要看的对象。湨梁村人说话讲究,不直接说德爷的腿、嘴、眼残疾,只说他三不照。德爷的头脸也不好看,一毛不长,没有一根头发、眉毛和胡须,连眼睫毛也没有。像村北湨河洼的盐碱地,白光光的,寸草不生。 但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和孩子喜欢德爷,尤其是十八九岁和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农村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报纸,孩子们除了捉迷藏、玩骑马打仗、弹琉璃蛋、打橛儿,偷生产队的甜瓜、黄瓜、西红柿,就是爱听故事。德爷半残疾,孤身一人,没啥负担,干活不多,爱讲故事。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静无波澜。村里的麦秸垛、马坊院、柴火垛、土坑里,既僻静又背风还暖和,年轻小伙子们都爱围着德爷,说: “爷,讲个故事?” “想听故事?” “想听。” “去,弄朵葵花来。” 记录下故乡、军营和文坛一段消失的历史,述说着那些荡气回肠的命运人生,如同血泪浇灌的花朵,能让观花者的心头流血眼睛流泪。所有这些,都闪现出人世间*宝贵的亲情、友情和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