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精)
作者简介
刘汀,1981生于内蒙古赤峰市,青年作家,《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现居北京。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散文集《别人的生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钟山》《山花》《青年文学》《诗刊》等杂志。 作者老家位于中国内蒙古北部山区,看似偏远封闭,但自有风物;原始居民与战时移民杂居交融,半农半牧的生活状态,造就了无数凡俗而真实的人物。
内容简介
父亲 从计划写老家的人与事之时,甚至更早,我就意 识到自己定会专门写写父亲。从前的文章,只言片语 地提到他,却没有实实在在地写。那时候,对父亲的 生命有着某种回避,我从前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明白 了:在我能清晰自身之前,我不可能理解父亲。 在三十岁之前,在看到父亲灰白的头发和日渐苍 老的面容之前,我一直以为他的生命仍有着许多美好 的可能性,仍会经历我所不知的精彩。但等我每每回 乡,第一眼看见他的身形和面容,这些想象中的可能 和精彩,都变成了灰白色,淹没在长年累月的平淡之 中。不管我是否情愿,年过半百的他,果真老了,还 会越来越老。 前一段因事回乡,父亲在车站接我,我下车后有 些为他的老态吃惊,才几个月没见,仿佛就有上千个 日子把痕迹留在了他身上。透过父亲的影子,我看见 老家又一代人的生命在被那儿的水土滋养之后,又被 那儿的风雨侵蚀。家族里,爷爷辈只剩下二爷爷和二 奶奶、三奶奶拖着病体(这一辈人现在已经彻底离去 了),父辈里三叔老了,四叔也步向老年,而那个村 子和村民的命运,却仍和许多年前一样,没有根本的 改变,从长远的未来看,甚至更糟了。让我心里刺痛 的感触是,父辈们老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灵魂。这些 老灵魂,在日常生活的惯性挤压中缩得小小的,或者 扩得散散的,不再如青年时那么精光四射,亦不再如 中年时自信阔达,那是一种疲惫后的淡然,一种苦痛 中的超脱。站在自己的中年,回想父亲的前半生,我 看见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接续处血脉流淌,错 位处血肉模糊,犹如看见去年的谷子地里长出了豆子 ,而今年掉落的豆荚又在风雨中腐烂,孕育着明春的 麦苗。庄稼一茬又一茬,人一代又一代,都一样,春 秋无语。 还是说父亲吧。 乡村教师 父亲很少谈自己的少年事,仿佛他十八九岁之前 的日子是一张白纸,那时候留至现在仅有的痕迹,是 一张破旧的高中毕业证和一张穿着军装的黑白相片。 毕业证上,父亲的名字依然清晰如刚刚写下,照片上 ,父亲的笑容天真,面孔清秀。对我的人生而言,父 亲的人生仿佛就从这个时期开始。后来的故事被人们 的语言补白,二十岁时,经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结婚 。二十岁他仍带着孩子般的稚气,母亲长他三岁。婚 后一年,我出生,我和他成为父子。我八个月大时得 了一场病,几乎死掉。姥姥回忆说,在镇上简陋的医 院里,父亲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瞪着大眼睛一 夜一夜不睡,看着比病床上的我还要可怜而无助。我 曾问过他当时的感受,时光太久远了,他记得并不深 刻,只是说:“你都要不行了。”两年后,弟弟出生 ,我和弟弟像一横一纵两个坐标,把他永远地定格在 父亲的位置上。 婚后三四年左右,他成了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干 了几个月,不想干了,觉得挣钱太少,每日看着一群 孩子也无聊。那时候,四爷爷还是大队书记,跑到家 里游说父亲。母亲炒了几个鸡蛋,切了一盘咸菜疙瘩 ,他们爷俩喝了大概半小桶散白酒。四爷爷的目的只 有一个,劝父亲继续在村里的小学教书。据父亲和叔 叔们后来回忆,四爷爷当时的构想,并非只是让父亲 继续当小学老师那么简单,他有自己的一套规划。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