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之家(精)/俄罗斯文库

普希金之家(精)/俄罗斯文库
作者: (俄罗斯)安德烈·比托夫|译者:王加兴//胡学星//刘洪波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普希金之家(精)/俄罗斯文库
ISBN: 9787301276761

作者简介

安德烈·比托夫,1937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具有切尔克斯族血统;1950—196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65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1971年完成《普希金之家》初稿,几度波折,历经多个版本终版完成于1999年;1988年参与创办国际笔会俄罗斯笔会中心,自1991年起担任该中心主席;1991年与几位同道联合创建非正式作家组织“巴加日”,开展社会活动;1980年代至今以多部作品多次获得俄、德、法等多国文学类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内容简介

他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读完第一本书的,书名叫做 《父与子》。他特别引以为豪的是,他读的第一本书 是一本厚厚的正经八百的书。他从未读过那些薄薄的 小人书,也未读过有关保尔·柯察金和帕夫利克。莫 罗佐夫之类的宣传册,对此他甚至感到有些洋洋自得 (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主要并不是他的功劳,因 为奥多耶夫采夫家里根本就没有这些书:其原因无需 解释,也无法说清——事实就是如此……)。也许, 使他感到惊讶的是,他是怀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可以 说是痴迷地读完这本书的。在他的想象中,像这样大 部头的书应该怀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情去读。可这本 书读起来并不感到怎么吃力,甚至也不觉得枯燥无味 (不知怎么的.打小时候起,他的印象里好像就觉得 后者是一种特定使命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使他感到 惊讶的,还有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一词.以及这 些少女经常饮用的一种“略带甜味的水”。廖瓦想象 到屠格涅夫当时的情况,也就觉得这样写是情有可原 的,他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好于屠格涅夫的,好就好 在那些东西都不存在了,那个时候必须是一头白发、 一脸大胡子、英俊而又伟大的人才能写出现如今连廖 瓦这样的小毛孩(当然还要是非常聪明的……)都能 领悟到的一些东西;还好在他正是出生于这个时候, 而不是那个时候;好在他正是廖瓦,这么早就懂事了 ……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廖瓦对严肃事情的认 识是与仪表体面、相貌堂堂联系在一起的。而当他读 完了普希金的“所有”作品,并在学校里为纪念诗人 诞辰150周年作了报告之后,他真的已经不知道,在他 面前豁然敞开的人生道路上还需要做些什么:所有的 目标都已达到,而后面剩下的时间就像童年时代那样 还很多。为了经受住这场等待,必须具有一种“意志 力”,这是那些年里廖瓦在家庭樊笼之外所寻得的近 乎唯一的、因而对他具有神奇作用的一种精神范畴。 他就坐在这张很深的沙发椅上,整个身子都陷了进去 ,只有他戴的黑圆帽露了出来,他头一回教自己要学 会勇敢,因为失去双腿的马列西耶夫…所富有的意志 力是双手健全的廖瓦所缺乏的。莫非因此他才表示, 对他来说,自然科学比人文会更具吸引力……不过这 好像太富心理分析的色彩了。父母暗自察觉到儿子具 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禀赋,对他的天然喜好未加拂逆… … 廖瓦喜欢读报纸上悼念学者的文章。(而悼念政 治活动家的文章他就略过不看了,因为他们家里从不 谈论政治——既不说难听的,也不说好听的——他视 其为一种流于表面的现象而不予置喙,主要并不是出 于小心谨慎——好像也没有人这样教导过他,而是因 为这与他毫不相干。关于他所受教育的这一方面—— “不过问政治”,下面还会专门来说的,这里只是先 提一下。)他觉得这种文章的笔调特别体面雅致,令 人肃然起敬,每当这时他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在各种 学术团体任职、周围簇拥着许多学生的长者,想象着 自己的生活中接二连三地会出现一些可贺可庆的事情 。在悼念文章中还会提到此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所 具有的顽强毅力和勇气,然而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就连小小年纪的廖瓦也明白,不做出这种“努力”, 一切都“只是空洞的幻想而已”,不过这些空想所留 下的主要还是酽茶、圆帽以及所有那些丰富多样的消 遣活动——显然这理所当然地属于应得的人们(或者 ,不知为什么,通常都说成“有功之士”)。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