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深圳的我们
ISBN: 9787520539449
叶耳,原名曾野,湖南邵阳人。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美文》《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品》等刊。有作品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广东小说精选》《深圳散文四十年》等选本。曾获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中篇小说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等。现居深圳。
大地上的家乡 1 我把一枚硬币朝空中抛 去,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子 正迎面走来,在她接近我的 时候,我顺手接住了自高空 落下来的硬币。女子露出了 好看的微笑。金属的阳光也 落到了我的手心。我握紧了 这枚从高空抛落的硬币,仿 佛握住了一枚温暖。我突然 对陌生有了动情的部分。我 心情舒畅,阳光却如此大方 地遍布大地。这样的景色总 让人想起春天。 阳光如此明媚。我漫步 在街上,看见自己安静的影 子在阳光里,像一幅流动的 画卷。燃烧的思想隐身于我 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你 有你的道路。生活呼吸着城 市工业的空气,时光静流, 人声喧嚣。谁又能想到自己 ,想到自己的明天将遇见哪 一辆马车。赶马车的人早已 遗弃了乡村的风情。与远方 相遇,交织的夜晚有着猜想 的温暖。 我透过沙发墙上的镜子 ,发现嘴上的胡子都不见了 ,才想起昨天我刮了胡子。 我对着镜子说话,嘴上的胡 子刮得非常干净,没有留下 一点的痕迹,它们已经去向 不明。仿佛尘世里每个人的 孤独,在万物的大地上奔跑 着,谁也打探不了孤独的去 向。 在穿过红绿灯的斑马线 上,涌动着许多陌生的面孔 ,每一张脸谱都洋溢着别处 生活的微笑!他们大多穿着 工衣,有几个上衣上还挂着 厂牌。他们里面大多又都是 女性,只有几个男生夹杂在 她们的中间,她们穿的是一 种颜色,他们穿的又是另外 的一种颜色。我的头脑里马 上浮现了“加班”和“工资”两 个词语。多年以前,我活在 《深圳的我们》是实力小说家、诗人叶耳公开出版发行的处女作,也是一部个性鲜明、文字辨识度极高的散文集。作家从客里山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其间风风雨雨,有过成功的喜悦,亦有过落魄的彷徨;有过漂泊的孤独无助,也有过成家立业的幸福满满;有过进高校讲学的辉煌经历,亦有过回归客里山的沉沦潜伏,最后落脚在深圳大都市,成了在一线工业化喧嚣热闹的大都市里潜心文学创作的另类作家。 散文创作就是游走于故乡与异乡之间,去追寻灵魂安放与精神家园构建的一种文学活动。而文学属于不定型、未完成的东西,它永远没有结束,永远正在进行中,超越任何可能经历或已经经历的内容。这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客里山与深圳之间,在穿越未来与过去之间,只要叶耳他愿意,这种创作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一句话,故乡是散文创作的一口井,散文作家应该尽可能地把这口井往深里挖。 叶耳的散文创作就是在深挖属于他自己的“一口井”,行走在城乡之间不卑不亢,既写故乡,也写他乡;蜇伏于贫穷与富裕边缘坦然自若,既写深圳,也写深圳的我们;在矛盾与纠结之间保持独立与清醒,既写自己,也写他人。这种现象级的文学创作表现在字里行间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轻灵而又兼备哲理清醒的深刻,常常在不经意间将读者带入他的“井里”:乡村月光,三十一区,客里山,深圳,女儿悦悦,母亲黄元淑,父亲,兄弟,姐姐,妻子等人与物高频率地出现在文字里,给读者营造出了一幅他乡与故乡、城市与农村瑰丽而又困惑的人生世相图。欢迎大家关注收藏。 名家推荐语 叶耳的散文有其独特的审美取向,这与他秉持的文学理想与写作热忱有关。无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行走在繁华城市中,他都能通过散文作品抵达自我超越的境地。他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通过写作才可以抵达烟火漫卷的人间万物。叶耳的散文是在人与世间的细腻与敏感的痛感里,获得一种灵魂的安慰与生活的勇气。我把他这份持续的热爱看成是一种当代散文最生动的状态。 ——邱华栋,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这是一本关于深圳的大地书。叶耳从城市出发,触碰日常生活的肌理,开掘出那些令我们置身其中被忽略与遗忘的生活经验,他敏锐地观察这座一线大城市的街巷,书写着人的内心世界和城市感受。同时,他将城乡关系纳入一个宏观视野中进行观察,将深圳的色彩斑斓、异质多元通过文学笔法摹写出来。这样的写作无疑需要耐心和韧性,更需要用细密的网打捞出生活流中的吉光片羽。 ——李舫,学者、作家、评论家,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叶耳的散文从个体的内部抵达世间的无限,生活气息浓郁,文字有一股清澈的力量。虽然写的是深圳这座城市,分明又有着他个人的故乡气质及生命密码。 ——王剑冰,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深圳的我们》由27个散文篇章构成,写了叶耳的精神原乡“客里山”,以及属于他自己的深圳故事。作为一个有语言自觉的作家,叶耳在城与乡之间往返,体察的是平凡生活的悲伤与亮色,尤其他对那些粗砺人生的逼视,既有一种精神痛感,也暗藏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以及探求新的散文可能性的叙事雄心。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