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如何讲述过去的故事决定了你的未来)
ISBN: 9787111615453
丹·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1954-)教授,1979年于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在西北大学心理系担任系主任。他是人格和人生故事领域的代表人物。 在《APA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手册》中,他写道:“人生故事不仅仅反映人格,它们本身就是人格,确切点说,它们同倾向性特质、人生目标、价值观等因素一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章 故事的意义 35岁时,玛格丽特·桑兹(Margaret Sands) 和她还在青春期的女儿一起横跨国家,开展了一段 长达两千英里的朝圣之旅。旅行的目的是闯入一个 废弃的小教堂并“将它撕成碎片。”这座小教堂曾 是天主教女子寄宿学校。母女两人爬过小教堂外的 藩篱,女儿撬开窗户挤进房屋,跑到小教堂的后门 处,开门让玛格丽特进来。距离玛格丽特离开学校 已过去了25年。在已长大的玛格丽特看来,这所学 校的一切如今显得那么小,但房屋里的味道没有变 ,这熟悉的味道激起了玛格丽特久远的厌恶与恐惧 。 曾经,女性不允许来到祭坛后方的位置,如今 玛格丽特自己大摇大摆地走过去。她踢踹着墙壁, 捶打着祭坛与长椅,对着十字架与圣像做出亵渎的 姿势。她拿着车钥匙,在小教堂的木质大门上刻下 两句粗糙的文字:“我讨厌修女”以及“她们打小 孩”。一切都做完后,她平静地告诉女儿:“现在 我们可以离开了。” 等拜访完亲戚与老朋友后,玛格丽特开车回到 芝加哥。她已完成了一项对她个人而言具有超凡意 义的任务。在他人看来,玛格丽特的行为或许只是 在搞破坏,但对玛格丽特来说,这次行动是根植于 个人神话的一项神圣仪式——用玛格丽特的话说, 她的生命故事具有悲剧色彩和英雄气概,讲述的是 一个人“无用的一生”。在面对充满忽视与虐待的 世界时,她的个人神话可不是一则允诺有希望、进 步和胜利的故事。 我得知玛格丽特的故事,是因为她志愿参加了 1986年秋天的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我让人们向我倾 诉他们的故事,是因为我相信他们的叙述中埋藏着 个人神话的要点。我知道不是所有人告诉我的故事 都重要,我也明白有些人告诉我一些故事只是为了 让我觉得他们“很好”。我同样清楚不论我们的访 谈有多成功、我和他们的关系有多么亲密,人们还 是会有许多无法宣之于口的故事。但是人们无法在 访谈过程中无中生有地造新故事。他们的个人神话 一直在那里,存在于他们心中。它是一项随着时间 缓慢变化的心理结构,为他们的生命不断地注入统 一感和目的感。而访谈能够探寻出个人神话的几个 方面,为我昭示出故事讲述者内心早已存在的真相 。 玛格丽特的访谈里充满了她人生中一连串戏剧 性事件,这当中包括许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吓人场面 、层出不穷的反派,以及一两个英雄角色。我仔细 聆听了这则定义了她自我的故事——那是她个人神 话的核心,能最清楚地描述她作为成年人的身份认 同。这则故事镶嵌在一连串复杂的叙述中。在告诉 我许多其他情节片段后,她讲出了这则核心故事。 玛格丽特怀着庄严的决心开始了访谈,就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