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精)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精)
作者: 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精)
ISBN: 9787108033338

作者简介

龚育之(1929—2007),男,原籍湖南长沙。1929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1948年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0月参加工作。自1980年起先后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是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在学术团体的主要兼职有:中国科协常委兼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等。龚育之的座右铭: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学,追求革命。科学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根据于科学。   龚育之主要论著:《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工作》(编译):《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科学·哲学·社会》;《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主编之一);《在历史的转折中》;《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解放的新起点》;《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负责第六、七章);《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在旋涡的边缘》;《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龚育之文存》三卷;《党史札记》;《重读邓小平》;《党史札记二集》等。

内容简介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 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从一九五○年冬到一九六六年夏,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历时近十 七年,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尽管是 片断的、零碎的,但是把它们介绍出来,对于了解和学习毛泽东是有价值的 ,对于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有意义的。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 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 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 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 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 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 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窑洞里,保护 起来。毛泽东十分爱惜自己的书。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 非常生气,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九四七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 西丢下了很多,但是他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 是他写了批注的那一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些 书是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资料。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好了。在我接手管书不久,毛泽东就提 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 个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做到。但是他对书的酷爱,给 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当时毛泽东的书总共还不到十个书架,经过十几年的建 设,在我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六年夏,他的藏书已达几 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毛泽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这里要特 别提到,为建设毛泽东的个人藏书室,田家英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当忘记的, 他是花了很多心血的。没有他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建成这样的图书室是困难 的。毛泽东的藏书,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以外, 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 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各种世界名著翻译丛书等等, 基本上配齐了。就个人藏书来说这不算少了,但仍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要。 他还经常要我们向一些图书馆替他借书。一九五八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 的借书证,我们特地给他办了一个。北图的同志出于对毛泽东的敬重,把他 的借书证编为第一号。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 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 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 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 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这里稍为多介绍一点毛泽东对宗教方面的 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 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 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 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 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 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 章,毛泽东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毛泽东阅读宗教经典 ,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 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 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 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毛 泽东在一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 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 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历史唯物主义 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 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 好文学史或世界史。”再以科学技术书为例。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 ,直到某些技术书籍,毛泽东也广泛涉猎,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 、土壤学最有兴趣。一九五一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和蒋竹 如到中南海做客,曾对他们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 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 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 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 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 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工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一九 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 博览”。 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 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 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 毛泽东借书的记载。P1-7 <p>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便自然而然地将读书运用到救国、治国,治理天下的革命实践当中。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br/>&nbsp;&nbsp;&nbsp;关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很多故事流传。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生活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此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到了北京。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是以书为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