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上下第2版)/世界史图书馆

世界文明史(上下第2版)/世界史图书馆
作者: 编者:马克垚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180.00
折扣价: 126.00
折扣购买: 世界文明史(上下第2版)/世界史图书馆
ISBN: 9787301238585

作者简介

马克垚,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著有《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封建经济政治概论》。

内容简介

所谓两河流域,指的是发源于西亚塔鲁斯山和扎 格罗斯山的两条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及其 支流所经过的地区。这两条河流到巴格达附近几乎相 遇,又逐渐向两旁分开,到距波斯湾大约八十公里的 地方才汇合为一,再进入波斯湾。从巴格达以下,两 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冲积平原,就是此地古文明孕育 和成长的地方。这块冲积平原的南半部古时称为苏美 尔,北半部则称为阿卡德,又可以合称为巴比伦尼亚 ,这是巴比伦帝国所在的地区。巴格达以北的地区叫 亚述。 与埃及相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低地泛 滥平原是处于干燥气候下的水分充足的冲积地。埃及 的沙漠非常荒芜,少有雨水,而美索不达米亚年平均 降雨量为75—200毫米,沙漠绿洲中有不少居民。尼 罗河的水源是许多条热带河流,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 ,而且由于穿越撒哈拉大沙漠,水势得到调整,所以 尼罗河很少有强烈的泛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的水源是土耳其东部的积雪,它们每年发生泛滥的程 度大小取决于这些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的时间一般 在4至6月。从水源头到三角洲的距离很短,泛滥更为 强烈。尼罗河的沉积物是冲刷已久的由火山灰形成的 黏土,而两河的沉积物是淡褐色的,来自附近土质差 别不大的地区。直到最近,尼罗河所带来的可溶解的 盐及石灰都能流入地中海,很少沉积在地表。两河流 经大片的沼泽地时河水大量蒸发,在到达狭窄的人海 口前,沉淀了许多的盐分。① 因此,尽管历经几千年的人事变迁,尼罗河泛滥 平原始终保持着肥沃和地力。相反,两河地区则一直 有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灌溉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 就迅速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在公元1000-一1900年 间,就有大片古代的耕地被弃置。 由于幼发拉底河河床的中间部分比周围高,因此 泛滥时河水就会在几个星期中停留在邻近的泛滥盆地 里。这一点与尼罗河非常相似。但不同于尼罗河的是 ,宽阔而倾斜的河岸并没有因河水的浸泡而更靠近河 床,盆地因而沉积了大量的盐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 ,两河地区的人们需要修建灌溉网来控制泛滥的河水 ,这些渠道起自河堤平原,密密麻麻地呈放射状散开 ,将河水引向农田。底格里斯河的河床比幼发拉底的 低,也较深,所以它的泛滥区较小;而且也较难开通 沟渠。总之,如果不做根本的调整和细致的维持,两 河地区的土地很不适于耕种。因此,在历史上,美索 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断 北移,从苏美尔到阿卡德再到亚述,很可能与土地弃 耕有关。 美索不达米亚之所以成为理想的定居地,不仅是 因为那里农产品丰富,而且也因为两河是重要的交通 和商贸要道。在更新世晚期波斯湾形成,它的海岸线 到公元前5000年时才逐渐接近今天的位置。但是海水 一直持续蔓延,许多沼泽地陆续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淡 水湖和咸水湖。约在公元前1500年,海岸线又后退, 到了今天这个位置。沼泽地中发现的海洋贝壳表明, 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900年期间,波斯湾的海岸 线距离古代城市乌尔和埃利都只有45公里(而现在这 两处遗址距海岸线有100多公里),这两个城市当时一 定是沿海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山 在美索不达米亚北 部,两河更为蜿蜒曲折,并且有很明显的自然堤坝。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有所改变,但仍在巴格达和库 特之间。底格里斯河虽然改道,总起来看仍相对稳定 ,因为在这一段,它处于从东边扎格罗斯山脉延伸过 来的冲积扇和西边位于高处的幼发拉底河的挤压之中 。幼发拉底河则经常改道,通常分为两个支流(有两 个主要的河道),在以往的5000年间它们逐渐向西移 动。 三角洲地区则相对平缓,两河在这里不像在北部 那样蜿蜒曲折,因为低低的堤坝使得河水流入众多的 季节性沼泽地和湖泊中。进入沼泽区后,湖泊密布, 水草繁茂,有各种鱼类和鸟类。在这里水流又慢慢地 汇合到一起向南流去。 在过去的一万年间,两河流域基本上保持着这种 环境特点。沼泽地从没有被冲积土填上,地面下沉是 一个可能的原因,冲积土层的厚度不断增加,持续地 压迫下面的地壳,而下面的土层也变得更密实。总之 ,即使有些表面的变化,两河流域各地区的基本特点 一直没变。 从乌鲁克晚期到乌尔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 三角洲地区,乌鲁克是中心。 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