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宿访谈录
作者简介
曹正文,笔名米舒,《新民晚报》**编辑。江苏苏州人,上世纪50年代生于上海。先后当过工人、教师,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九三学社**3届、**4届、**5届**,上海市政协第9届、**0届、**1届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与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推理小说《紫色的**》获中国侦探小说(1950—1992)**小说奖。1993年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4年担任央视《笑傲江湖》电视剧的文学顾问。2006年、2008年两次被聘为《新民晚报》**编辑。 曹正文于1993年至今的20年中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埃及、法国、英国、巴西、克罗地亚、波兰、以色列、不丹、突尼斯等68个**,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共出版作品集185部,其中个人专著65部,主编丛书120部,代表作为《古龙小说艺术谈》《珍藏的签名本》《米舒书话》《紫色的**》《唐伯虎落第》《中国侠文化史》《我说风月无边》《我走过88个城市》《我读过的99本书》《米舒其人其书》《壶中书影》。《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于1999年出版韩文版。苏州图书馆“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个签名本陈列室。
内容简介
“补白大王”郑逸梅谈民国掌故 一、“旧闻记者”的报坛之路 对于民国报人与刊物的兴趣,始于我读初中二年 级时去卢湾区图书馆(原名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 现名黄浦区明复图书馆)劳动,当时在书库内擦灰尘 与拖地板。我因自幼迷恋读书,劳动间意外发现几十 个大书架上竟然放着泛黄的上千册民国书刊,顿时如 获至宝,兴奋无比。我在休息时便偷偷翻阅,浏览了 民国时期的不少杂志,如《良友》《万象》《新月》 《紫罗兰》《侦探世界》……后来卢湾区图书馆组织 书评小组,我被推选为负责人,再次有机会进入书库 而流连忘返,得以阅读大量民国时期的书刊,从中知 道了张恨水、邵飘萍、包天笑、严独鹤、陆澹安、秦 瘦鸥、顾明道、范烟桥、郑逸梅等人的大名。 1986年,《新民晚报》扩版,我开始单独执编“ 读书乐”专刊,便仿效邹韬奋先生办报风格,设一“ 名家谈读书”栏目,自己则以“米舒”为笔名开设“ 书友茶座”,在报上每周答读者问。请名家谈读书经 验,我决定先从年龄大的名家开始,我选的**个约 稿对象,便是当时已91岁的上海文史馆馆员郑逸梅先 生。 郑逸梅先生的寓所在普陀区长寿路的一条旧式里 弄内,我叩开门后,见老人站在书斋前表示欢迎。郑 逸梅的书斋名“纸帐铜瓶室”,其斋名与其名字暗合 ,因为古人咏梅诗中颇多涉及“铜瓶”、“纸帐”二 字。一间朝北的亭子间,约有12个平方米,四壁都是 书橱,橱中还放了不少线装书。郑老请我坐下后,他 的家人又送上了茶。我仔细端详郑老,他脸形稍长, 头发灰白,白多于灰,人中很长,目光慈祥。他生就 一对大耳,下巴也很长,属于古人说的“长寿之相” 。 我先不讲约稿事,首先告诉郑老,《新民晚报》 老报人谈编报时常讲到民国报人的办报经验,冯英子 先生曾说郑老在当时有两个雅号“旧闻记者”与“补 白大王”,郑逸梅老人听了,微微一笑,说:“我和 贵报的冯英子是老朋友了。” 我们的话题,便从郑逸梅年轻时喜爱读书与如何 走上报坛之路谈起。 郑逸梅生于1**5年,他与我同乡,都是苏州人。 据郑老说,他原姓鞠,出生在上海江湾,后来依苏州 外祖父姓,改姓郑,原名郑际云。他5岁人私塾,10 岁进了上海敦仁学堂,14岁在苏州公立第四高等小学 堂读书,17岁考入江苏省立第二中学。他说到这里, 顿了一下,说,“我17岁后即开始为报刊写文史小品 ,因自幼喜欢读文学历史的缘故。” 郑逸梅这个名字是他自取的,原因是他从小特别 喜欢梅花,他说:“我当时购买的**本书是《吴梅 村词》,我也不知道吴梅村是个人名,因为书名中有 梅,就断定是好书,买下了。我记得当时在苏州省立 第二中学读书。当时我家经济不宽裕,实在买不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