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

“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
作者: 陈聪|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68.00
折扣购买: “八百壮士”今何在:我们时代的哈工大
ISBN: 978720120373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50 年的历史分野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公司街 59 号的哈尔滨工业大 学博物馆,曾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旧址。这座始建于 1906 年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旧校舍是中东铁路建 成后的副产品,也是列强铁爪企图伸向中国腹地扩张势 力范围的岁月见证。 一条街以外,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旧址至今矗立, 然而如今它已是哈尔滨铁路局的办公场所。从中东铁路 到人民铁路,并不是简单地承继,而是历史沧桑与人间 正道的必然归宿。 哈工大博物馆的很多藏品背后,都有孤高而冷峻的 学术故事,静静地等待着历史之门的开启。也许就是在 一张张黑白照片拍下的那一瞬间,历史就泾渭分明地呈 现出过去和未来的分野。在二楼的一个展柜里,一本泛 黄的笔记本摊开来,一行行工整的公式透着一种十四行 诗般的美感。这本教学笔记在被用作全国高等学校的教 材以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电工基础》。我们的 故事,便从这本教学笔记的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中国电工基础教学创始人之一俞大光开始讲起。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俞大光在哈工大的执教生涯 便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个时候,在 “铁将军”的名号尚未出世时,哈工大“八百壮士”的 先声便已经开始萌芽。 新中国成立后,两件事情的发生,使 1950 年成为 俞大光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 展,在接收旧高校的同时,提出要学习苏联经验,全面 改革教育、教学工作。1950 年,时任武汉大学电机系 讲师的俞大光,被学校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学习 。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的 6 月 7 日,中共中央电告 东北局,“中长路 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 ”,并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这一事件是哈工大回 到新中国的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 。后来,6 月 7 日被定为哈工大的建校纪念日。 站在命运交叉口的俞大光和来到研究班的各位同学 并不知道这次学习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进修目的 很明确,他们是作为新中国的教师来培训的,因此这一 进修班的确切名称为“师资研究班”。 来到哈工大,俞大光首先要过的就是俄语语言关。 按照哈工大的教学计划,师资研究班的学生们要用一年 多的时间,达到基本上能听、说、读、写的“四会”要 求,并掌握适量的专业词汇,此后还要学习专业俄语, 在这之后,才能听懂苏联专家讲授专业知识。 29 岁的俞大光感觉自己成了文盲——俄语老师全 都是苏联侨民,学校内部的日常生活用语是俄语,室外 挂的牌子标识也只有俄语名称,因此不会俄语的进修生 们,连上厕所都找不到地方。令俞大光印象深刻的是, 哈工大校外有一个秋林公司,是师生们购物的主要去处 ,但那里的售货员只说俄语,商品的标签上也只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