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历史一百名人/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蒙古历史一百名人/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作者: 孛儿只斤·苏和//孛儿只斤·苏日娜//包·巴雅尔//牧人
出版社: 内蒙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80
折扣购买: 蒙古历史一百名人/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ISBN: 9787204145058

作者简介

牧人,蒙古族,1950年1月出生,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人,高级工程师;曾为下乡知青,毕业于天津大学,1989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爱知县中部大学学习。分别在内蒙古化工设计院、内蒙古化肥厂、中国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中煤集团陕西榆林煤化工项目中,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工作。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有多篇文章在网络上发表,并受到好评。爱好足球、登山、游泳和阅读。 包·巴雅尔,蒙古族,1958年生于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副教授。自幼酷爱绘画,1994年10月作品《阴山岩石群》参加中国山水画精品展赴美国、悉尼展出,1994年11月作品《山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新铸联杯”中国画、油画精品展,获中国画银奖。1996年7月应日本国札幌市邀请举办“中国美术展”并荣获日中文化交流贡献奖。多年从事内蒙古民族历史题材的壁画与雕塑创作,其多部作品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各大中城市、旗县所采用,有多篇论文发表在自治区核心期刊。 孛儿只斤·苏日娜,苏和先生之女,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199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到日本国留学,2005年在日本和光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7年在日本明海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工作。自2011年起担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委,系《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蒙古三大部》《蒙古八部》作者之一。 孛儿只斤·苏和,蒙古族,1950年5月出生,内蒙古扎赉特旗人,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30世嫡孙。高级工程师,特聘教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后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在近四十年的学校工作中,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多项科研项目获奖。20世纪90年代被学校派往俄罗斯工作,研究布里亚特蒙古人历史文化,并开始研究蒙古学。2009年著有《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自2011年起担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编委会主编,从2012年起分别著有《蒙古三大部》《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蒙

内容简介

孛儿帖赤那是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先,他的准确 生卒年月不详,根据《蒙古秘史》和有关资料推测, 大约生活在8世纪中叶的唐朝天宝年间,与唐玄宗李 隆基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孛儿帖赤那多妻多子女, 他的结发妻子为豁埃马阑勒,他们所生的儿子叫巴塔 赤罕,后来继承了孛儿帖赤那蒙古部首领之位。蒙古 部落在孛儿帖赤那的带领之下,走出深山老林,来到 不儿罕山脚下的蒙古大草原。 孛儿帖赤那与妻子豁埃马阑勒的名字是古蒙古语 ,翻译成汉语是“苍狼”与“白鹿”的意思。他们之 所以采用“苍狼”与“白鹿”来命名,揭示了他们那 个时代,蒙古族的先民是森林狩猎部落。他们崇拜“ 苍狼”,并以苍狼为部落图腾,这在北亚各民族中是 司空见惯的事情。据各种史料记载,匈奴、东胡、乌 桓、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鞑靼等 北方游牧民族很多都以狼作为崇拜的图腾。“白鹿” 也反映了蒙古族先民在狩猎时代对母系鹿祖图腾观念 的崇拜和继承。苍狼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拼搏 的精神和冲击一切的勇气,它象征着阳刚、崇高和奋 进。白鹿具有优美的仪态、温柔的性格和细腻的感情 ,它象征着宽容、和谐和团结。它们二者相辅相成, 完全体现了蒙古民族先民具备的勇敢顽强精神与和谐 团结的凝聚力,这是他们能够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 之中由弱变强,逐渐成为统治亚洲威震世界的强悍民 族之原始精神力量的体现。 孛儿帖赤那是当时号称“蒙古”部落的首领。早 在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于兴安岭以西(今额尔古纳 河与大兴安岭东西一带)的鲜卑人的一支则称“室韦 ”。蒙古,是室韦人的一支,始见于《旧唐书》,, 称作“蒙兀室韦”,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属蒙古部的 直系祖先。在历代汉籍中对“蒙古”一词有种种不同 译写,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至于写 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汇编》所引《炀王 江上录》。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 域的高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到了公元8世纪中叶 ,孛儿帖赤那统领了蒙古部落。在他的领导下,部落 逐渐强盛。山林狩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远远满 足不了他们人口逐渐增长,对生活物资的需求,迫切 希望追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善蒙古部落的现状 。 孛儿帖赤那召集部落长老们召开氏族会议,商议 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贫困和物资需求问题。会议上大 家一致决定不能困守在这深山密林中,必须开辟一片 新的沃土来供部民休养生息。于是孛儿帖赤那毅然带 领蒙古部落扶老携幼,走出了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高山 密林。首先渡过了腾吉思海子,即今天内蒙古的呼伦 湖,逐步到达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不儿罕山之 下。他们发现这座山比原来的山还高大,自以为是世 界上最高的山、至高无上的山,因此起名为“罕山” ,这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肯特山地区不仅 是斡难河的发源地,而且是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 、土兀刺河(今土拉河)的发源地,因此蒙古人称之 为“三河源”。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为蒙古民 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一地区正是西 迁后的蒙古族的发祥地。 对于这一段历史,在蒙古族民间留下了一段千古 绝唱,即“化铁熔山”的故事。相传,蒙古部落的祖 先与突厥部落发生了战争。由于蒙古部落寡不敌众, 突厥人战胜了蒙古人,对他们进行了大屠杀,使他们 只剩下两男两女。这两家人害怕遭到杀戮,逃到了一 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群山环绕、森林密布, 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到达之外, 没有任何其他路径通达山外。这个群山环绕的山林, 有丰富的獐狍野鹿等各种猎物,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堪称世外桃源,但是这里冬季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这 个地方名叫额儿古涅一昆。“昆”字意为“山坡”, 而“额儿古涅”意为“险峻”,这个地方意即“峻岭 ”。这两家人的丈夫名字分别叫“捏古思”和“乞颜 ”。他们两家人的后裔长时期在“额儿古涅一昆”这 个地方生息繁衍。经过数代以后逐渐人丁兴旺,形成 了蒙古这个部落。这个时候“额儿古涅一昆”地方已 经显得日益狭窄,不能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他们 就互相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可使他们走出这个严寒的 峡谷和狭窄的山道呢?于是,他们找到了一处从前经 常在那里熔铁的铁矿产地。他们全体聚集在一起,在 森林中整堆整堆地准备了许多木柴和煤,宰杀了七十 头牛马,从它们身上剥下整张的皮张,用这些皮革做 成了风箱。然后在那山坡脚下堆起木柴和煤,安置就 绪后点燃大火,然后使用这七十个风箱一齐煽起木柴 和煤下面的火焰,大火弥漫山崖烧红了岩石,直到山 壁熔化。结果,从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铁,打造成刀枪 和生产、生活用具;与此同时,大火熔化了山崖,通 往山外的道路也被开辟出来了。蒙古部落举部一起迁 徙出“额儿古涅一昆”,从那个峻岭走向蔚蓝的蒙古 大草原。这段在蒙古族内部口传千年的历史故事,正 是孛儿帖赤那时代蒙古人经历的写照。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