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作者: 李一诺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力量从哪里来:面对每一个不敢
ISBN: 9787521736533

作者简介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 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 一土教育、“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 曾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 主理线上社区“诺言” (关注内心成长)和“一土全村”(关注家庭养育)。

内容简介

我们z常问的人生问题,就是“如何选择”。 方法可以有很多,但z重要的,其实是“选择”背后的三个底层思维: 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看待欲望。 如何看待自己?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多学霸都走竞赛之路,参加数理化等学科的比赛,得奖。我也参加过,但成绩不算好,这时候一般人就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开始否定自己。但当时我想,竞赛不适合我,那就看看适合我的路径吧。因为我全科成绩好,就继续努力,结果高三毕业的时候全年级总分第i,保送清华大学。 后来我到美国读博,毕业后进麦肯锡,实际上是非常心虚的。因为麦肯锡这种高大上的公司在招聘上会做各种宣传和广告,写的申请人都是非常牛的。我读博士的学校很不错,但不是顶名校,我在麦肯锡的宣传材料里没见过一个校友。麦肯锡在洛杉矶的宣讲会都在加州理工大学做,不会来我们学校。 虽然我获得了面试机会,但是参加面试的时候非常自卑,环顾周围的人,觉得跟这些人比起来,自己被录用的机会是很小的。 但我知道苦闷没有用,因此换了看待这件事的视角。 第-:既然我已经来了,那就证明我跟其他候选人现在在同一个起点上,就不要妄自菲薄了。 第二:落选也不可怕,多了一次面试的锻炼机会,没有任何损失。 想到这两点之后,我就没有太大的压力了,感受到的不是“志在必得”的紧张,反而能放开,可以自如地发挥。z后,我的确拿到了麦肯锡的 offer。 我分享这两个例子是想说,在面对一些机会的时候,我们好像要面对很多外部因素,但我们真正能把握,也能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它无时无刻不在指导我们做选择。 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负面的。觉得自己不行,没有经验,没有资历,没有资源,似乎周围人在哪方面都比自己强。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经常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我们的教育让大家倾向于对自己过于苛求,习惯性地用自己没有的或者短板和别人的长处比。而大多数成功的人其实是靠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从爱因斯坦到凡·高,都有世俗意义上明显的短板,但都很成功。因为说到底,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表象,而是活出自己的样子,也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z大。 你可能很快就会产生下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做,怎么能进步呢? 方法是:把自己的长处和更优秀的人比。 我在麦肯锡的时候,z大的进步来自与在不同领域和同事的合作—有些同事在数据方面特别高效,有些同事在行业分析里特别有洞见,跟这些人合作能让我有更多学习机会,也精进了自己的能力。 有了对自己这样的认识,自信而不自负,就能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 一土学校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16年,我在教育领域还是个彻底的外行,不是教育行业专家,也没有教育资源,按照世俗的眼光看,我成功的可能性是个大大的零,如果融资,恐怕不会有任何一家创投基金投我。但我知道我有什么—多年的职场经历和因此形成的教育视角,以及清晰的思考和高效的执行力,所以靠自己有的,开启了这段旅程。上路之后,我不断向行业里的前辈和同人学习,精进对教育的理解,一路前行。 如何看待他人? 看待他人有很多角度,可敌可友,可亲可疏,我的经验是:把每一个人都看成老师和伙伴。 其实我们能接触的任何人都有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如果会提问题,其实相当于以极低的成本,了解了他人多年总结的有价值的经验。在学校学习是这样,在工作里更是这样,因为工作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这里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会问问题。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对面的人的真实需求和经验,特别是没有说出来的部分。 如何问问题呢?好问题的核心是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用是、否可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认为z大的阻力是什么?等等。这一类问题可以引导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一些答案。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一诺,你享受了顶尖的国内教育资源,也享受了国外z先进的教育资源,还在那么高大上的机构里工作,周围全是牛人,可是我周围没有这些牛人啊。 实际上,如果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我们就总能在周围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去除标签,每一个普通人,比如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家里雇的阿姨,哪怕是路人甲,都有故事。以开放的心态去看每个人,你就会发现可以从任何人那里有所学习和收获。 在北京这几年对我支持z大的人之一就是我们家姜阿姨。姜阿姨生在东北农民家庭,种过田、养过猪,开过长途车,做过工厂管理,当然也做了很多年家政,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事经验。我们在北京住的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个个都喜欢她、服气她。我在遇到一些困境的时候也会和她聊,她总有特殊的视角看问题,还会帮我分析一通,她的建议对我很有价值。所以,生活经历没有高下之分,只要你开放心态,所有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师。 有一个理论叫“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别人分享,用更有效的方式问问题→引导别人分享→别人乐于分享→自己受益,我们会因为有好的结果而用更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由此进入一个正循环;如果你抱持认为周围人没用的负面心态,选择不跟他人打交道,那别人就不会跟你分享,你也不会去问问题,结果就是自己得不到新鲜的思想,由此进入负面循环。 大家不妨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选择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 答案是,几乎所有选择都可以这样解释。 如何改变别人? 在真实的生活里,并非所有人都是天然的良师益友。我们会经常遇到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这时候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大到行业环境,小到家人的态度,我们常身处的困境就是该如何“改变”周围的人。 我在麦肯锡培训的时候接触过一个影响他人的九种方法的模型,方法包括诉诸权威、诉诸逻辑、做榜样、诉诸情感等。但这些方法并不是总有用的。 没有用的时候怎么办? 我一开始觉得自己认为这个方法没用肯定是我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所以我更努力地去寻找方法。 但我慢慢地知道,其实这些方法都是 “术”,而背后的 “道”是,当你放弃改变别人这个念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为什么?因为人是不可能被别人改变的,只有自己想改变时才会真的改变。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她家非常整洁干净。我当时就想,这样真好,我的家也要这样,于是回家开始收拾。这个朋友什么也没说,就是做了她自己,我看到了,心向往之,于是自己也改变。试想,如果她对我说,一诺,你家怎么这么脏、这么乱,你看看我家多干净,你赶紧改改吧!我恐怕会非常抗拒,我家什么样关你什么事?! 所以改变你的人往往是没有想改变你的人,是他们做了自己的样子,你看到了,将其化为内心的需求,改变才会发生。反过来看,我们对别人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做好自己,没有“改变别人”的动机的时候,别人反而更容易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内生的、持久的。 我第三个孩子一迪出生的时候,妈妈来美国照顾我。有三个小孩的生活真是无比忙乱。虽然我和妈妈感情一直很好,但那时我们在生活上有很多矛盾,都是琐事。那时候每次妈妈说一些话时,我就很抗拒,每天都想着和妈妈说,“你能不能改改”,但又说不出口,所以自己很难受。 我记得一天早上,妈妈在厨房擦地,我看着她,突然觉得能理解她说这些都是因为爱我,只是她的表达方式我不能接受,而我不能接受的态度,也让她很无奈,于是我们就处于僵持的状态了。我那一瞬间看到了这种爱和无奈,突然有一种接纳和释然。僵持是需要双方都用力的,当你这边不用力时,这种僵持就无法存在了。我和妈妈其实什么都没说,但那之后,因为我改变了,妈妈也真的有了改变。人和人的关系和联结其实是非常神奇和微妙的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这便是接受和放下的神奇力量。这退一步的力量比我们咄咄逼人地向前冲有效得多。 如何看待机会和欲望? 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人的一生做好升学、就业、结婚几个大的选择,把握住大机会,似乎就可以幸福一辈子。 但其实就算这些大的选择和际遇相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仍然千差万别。同样是名校毕业,有的声名显赫,有的走投无路;同样遭遇离婚,有的痛苦不堪,有的活出精彩人生。 所以,人生不是线性的,人的成长也不是靠几个决定就能定格的。 线性是我们对人生道路时常会有的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就能……”,但其实人生是由很多小决定和小选择组成的,人生之路走成什么样子,如果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小决定× N”。 为什么?因为虽然这个决定“小”,但每一个小决定的不同带 来的结果,不是 1或 2、 1或 3的区别,常常是 1或 100的区别。 很多人有种错觉,认为不重要的事做得差不离就行,但一件小事你做得一般,可能下一次他就找别人做了。如果你能做到z好,下一次有更大的机会时,有人自然会先想到找你做,你就有了别人没有的机会,你就有可能走上指数曲线之路,而不是一条小坡度的斜线路。 我们家的姜阿姨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对自己要求超高,做事要做到极致,做饭要摆盘漂亮,切水果要切出花,打扫卫生就更是一尘不染了。所以凡是来过我家的人都喜欢她,她一点儿也不愁找工作。(当然,这意味着我要留住她也得费心思,哈哈。) 把选择宏观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觉。 我们听到、看到的故事经常过分渲染那些做出重大选择的“关键时刻”。就算真有一些关键时刻,能让一个人有机会面对大选择,也是因为这种机会潜藏在他之前做的无数小选择里,正是它们锻炼、塑造着一个人的选择能力。 我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自己选择早晨穿什么衣服。他们到五六岁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自主做很多决定。虽然这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我觉得自己作为妈妈挺成功的,因为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这是做什么都需要的底层能力。 和前文所述做妈妈的现实一样,事业上也是 100帧场景里有 99帧普通且琐碎,只有 1帧可被称作“高光时刻”。而这一帧会扭曲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让别人觉得只有做那件事,才能有了不起的成就。其实,那 99帧才是真相:是一连串的小选择决定了大选择的结果。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小选择里改变思维方式,锻炼能力,获得对应的成长。如果我今天要回一封邮件,应该怎么写,什么时候发,我要提前做什么样的准备,我会预期得到什么样的回应,我会怎么样做进一步的跟进……正是这一封封邮件、一次次会议、一次次对话在为双方构建或破坏信任,直到我们看到的 “大”结果。 关于“需求”的自我对话 前文讲到把握机会,那看到很多机会之后,产生的欲望太多 怎么办呢? 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有欲望才有目标和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有欲望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想要” 不一定是真的“需要”,“丰富”的生活未必是成功的。区分好“有 效欲望”与“无效欲望”才能让我们的精力分配有的放矢。如果 什么都不愿放弃,什么都想抓住,我们就容易被欲望驱使,像一 只盲目忙碌的蜜蜂。 如何区分有效欲望和无效欲望? 通过深度的自我对话,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它有多重要、多紧急”,层层深挖,理清不同目标的优先级。如果 能经受自己的盘问,就把它当作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经 受不住,就从行动清单上把它删除。 举个例子。我想要给孩子报某个兴趣班,感到特别焦虑和 着急。于是我开始自问自答: 为什么要报?因为这个学习班很火,很多人都报了。为什么很多人报了我就得报?因为这个班好啊。报的人多就说明这个班好吗?不一定。那为什么报?因为不想落下。落下怎么了?落下就落后了啊。你觉得孩子没报这个班,就会落后吗?是啊,他的基础差。孩子真的差吗? 其实问到z后,就回到了我们的不自信、对孩子的不自信和一定程度上的不接纳。 更有可能的真相是,你的孩子基础没问题,在家里和你一起学习对他的帮助比上这个学习班大得多,但是这个“大家都去”的声音借助我们内心的某种自卑掩盖了上述真相。 所以,选择说到底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做同样的选择,去同一个地方,而每个人的心路千差万别。所以人生体验的制造者不是外部环境,也不是某个选择的结果,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份体验。如果我们把每一次选择都作为了解自己的入口,慢慢地,就能看到更多真相,很多选择做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颜宁、古典、陈行甲、邢军长文做序;张静初,邱天倾情赞赏 ※一地鸡毛、有血有泪的“另类励志作品”。 ※作者闪亮背景。前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前盖茨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一土教育、“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40年人生哲思初亮相。闪亮标签下,不是一个个奇迹瞬间,而是一次次“打退堂鼓”后的自我突破。 ※真诚故事,人生复盘。职场打拼、养育仨娃、白手创业、直面自我……“在有泪有笑的一地鸡毛”里抽丝剥茧,分享沉淀下来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价值选择和内心对话。 ※干货满满。焦虑时问自己的“5个为什么”,时间管理中的 “2分钟法则”,做决策要观察的“六人微观环境”,自我认知的“三个同心圆”,面临选择时“四象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