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彩图全解传习录(超值全彩白金版)(精)
ISBN: 9787511342416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南赣,这个在当时令很多官员望而生畏的地方, 王阳明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率兵剿灭了当地的 匪患,可谓功高劳苦。朝廷为了表彰王阳明的功绩, 将其从正四品都察院佥都御史晋升为正三品右副 都御史,并且王阳明的养子正宪也因此被封为锦衣卫 百户。 就在朝中很多人都为王阳明的晋升而唏嘘感叹的 时候,王阳明并没有沉浸于自己昔日的功绩 中,而是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治理,才能让百姓安居乐 业。的确,剿灭匪患可以在一两年之内完成, 然而要想训导当地百姓安分守己,本本分分地为人处 世,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为,在当 地很多普通的百姓心中法制的观念相当淡薄,缺少礼 制的教化。为此,王阳明已经暗下决心要用 “圣贤”之道来教化当地百姓。他多年来饱读经书, 立志成为“圣贤”,那么,当下就正好可以验证 一下自己的理想。 南赣之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仅靠自己的力量 是万万不可做到的。而能够承担起教化百姓的 当属地方的父母官。但是,长期以来,官吏人浮于事 、营私舞弊的事实已经使官吏在百姓心中威风 扫地。而当地之所以长达几十年来惨遭匪患的影响, 当地官员的责任重大。想到这些,王阳明内心 不免增添了了些许惆怅。但是,不能因噎废食,经过 这一年的接触,王阳明也了解了其实有很多官 员是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的,倘若能够建立完善的治理 模式,为每个官员教化百姓都制定一个模式, 那么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官员个人素质对治理的影响。 王阳明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一旦他经过深思熟虑 认为可行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教 化百姓、为官一方对他来说也并非是第一次,之前他 在庐陵做知县时期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他首 先是把自己的治理之策告知手下的官员,痛陈利弊, 尤其强调当地的社会风气不良很大责任在于 官员的不作为。由于一年多来,这些官员跟随王阳明 风餐露宿、同仇敌忾共同剿灭了为害一方的 匪患,因此,王阳明已经无形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对他这次的治理之策,官员们自然也是心服口 服。很多人都已经暗下决心要跟随王阳明干出一番事 业来。 为了郑重起见,王阳明自己发布了一份告谕,命 人前往南安、赣州等府分发,各府衙门要据此 翻印。然后,各县必须依据十家牌,将告谕发放到各 家各户,务必做到妇孺皆知。看到王阳明这次 如此大动干戈,各府县官员也意识到了巡抚对此事非 常重视,因此,也丝毫不敢马虎,都立刻派人 翻印。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王阳明治理的地方 几乎都出现了他的告谕。百姓们看到几乎从没 有过这种情景,都在相互告知告谕的内容。 王阳明的告谕直接明了,先是向百姓们分析了民 风不淳的缘由,他谈道:“告谕百姓,风俗不 美,乱所由兴。今民穷苦已甚,而又竞为淫侈,岂不 重自困乏?夫民习染既久,亦难一旦尽变,吾 姑就其易改者,渐次诲尔。”正是由于百姓中间长期 以来都风行的奢靡、浪费的习气,普通人家平 时里节衣缩食,但是如果有红白喜事,往往都讲排场 、好面子,肆意挥霍掉多年的积蓄。久而久 之,就会有很多人在生活困顿的时候,无以为继,只 得为非作歹,沦落为盗贼。基于此,这位巡抚 才要兴利除弊,强制当地百姓改变过去的习俗,他将 其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如提倡厚养薄葬,提 倡节约办事,提倡求医问药,禁止举行浪费大量人力 物力的城乡迎神赛会。 其实,王阳明的这些规定早已有之。在儒 家思想里就有大加宣扬勤俭节约的内容,而历朝 历代的皇帝也都倡导这些社会风气。王阳明之所 以将此作为切人点,是因为当地百姓中,相互攀 比,奢靡、挥霍的风气很盛,很多家庭因此而倾 家荡产、妻离子散。所以,人心思安,王阳明的 做法也正是人心所向。他提倡的社会风气很快就 被老百姓所接受,并逐渐开始效仿。 移风易俗只是王阳明治理地方的突破口,之 后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亲自草拟了 一份《南赣乡约》,通过告谕的形式,提倡百姓 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礼制深人人心。 其中,他提倡一村或者族为单位,公开推举德高望重 之人来记录众人的起居、劳作状况,以此来提 升民众相互监督的意识。 王阳明的改革措施切中时弊,受到了当地百姓的 欢迎,进展也颇为顺利。这些措施的实施都 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对百姓的约束也是由外到内的, 尚未在民众内心深处扎根发芽。这使王阳明意 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 清除百姓心中的“贼”,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兴办学校,对百姓进行传 统道德教育,使老百姓能够遵守礼制。于是, 王阳明就先后在南安、赣州全面恢复社学,同时也开 始兴建书院。 在明代,社学兴起的时间很早,早在太祖洪武八 年(1375)时期就要求各地官员要在乡村创 办社学,使普通人家的子弟也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 之后,在英宗、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时期,都 不断地强化兴办社学的制度法令。就读期间的费用, 则往往是官府负担一部分,学生个人负担一部 分,这使得原本较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去读书 。 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性质 的学校往往难以持久,但是,即便情况不够乐 观,王阳明还是觉得一旦自己下定决心后,不管有多 么艰难,都要坚持把事情做好。在设学这件事 上,他也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在社学校舍的问题上, 他效法前任的做法,把一些不合时宜的寺庙改 造为学堂。接着就是聘请教师的难题,王阳明对师资 力量非常重视,特意聘请了福建市舶司副提举舒 芬来主持社学事务,并且动员自己优秀的学生前来任 教。对各地的官员下令一定要解决教师的薪资问 题,要保证教师能够领取到应得的薪金。条件都准备 成熟之后,王阳明对社学的办学方向、授课内容 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指出社学要将歌诗、 习礼、读书同时并举,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在王阳明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下,南安、赣州各地 的社学相继兴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王阳明在担任赣州巡抚期间,不仅大力兴办社学 ,使得很多贫寒人家的子弟从中受益,而且, 他也身体力行地讲学,将自己多年积淀的学问亲自传 授给弟子。众多弟子也从恩师的讲学中,感受 到了其学问功底的深厚,而且也对恩师的为人敬佩之 至。于是有很多弟子就一直追随着他,王阳明 在何地任职,就往往会有一批弟子不远千里地追随到 这里。王阳明也被弟子们的诚心所打动,他把 自己的巡抚衙门变成了传道授业的书院,弟子们就在 巡抚衙门里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是,前来求教 的弟子越来越多,偌大的巡抚衙门已经难以容纳,于 是王阳明就在赣州建立书院,他对宋儒周敦颐 钦佩有加,所以就用他的号来为书院命名,即“濂溪 书院”。 在王阳明的悉心指导下,一大批的弟子,诸如欧 阳德、何廷仁、黄弘纲等人,都取得了很好的 成绩,有的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入朝为官;有的 效法王阳明向人讲授、传播心学。他们都为王 阳明思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 P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