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界
作者简介
邓福喜,男,汉族,19**年1O月出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人,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结业,高中语文教师,中学**教师,副校长,**,政协钦州市钦北区第五届、第六届委员,20l2年9月钦州市委和钦州市**联合授予首届“钦州名师”称号。 课堂教学与教育管理以及*建*务工作之余,还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文学、哲学等,发表论文28篇约12万字,其中教育学方面16篇,文学方面7篇,哲学方面5篇。负责完成市级A类和C类课题研究3项和***子课题研究1项。还出版有教学论著《高考作文高分法宝》一部14万字。目前主*诸子散文研究。有时即兴进行诗歌创作。
内容简介
**章 奇才枉屈 衷情何以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执教高中新课 程,的确容易遇到新问题。课堂上走进了《孟子》, 不免产生困惑,自然就有了想法,觉得无论是内容与 章法,还是孟子本人,都有很多空间,值得我们探究 ,需要我们填充。 一、问题的提出,茅塞顿开的契机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课堂 讨论结束正要总结时,一位学生突然质疑:“请问老 师,孟子才华这么高、主张这么好,梁惠王重用他了 吗?采纳他的主张了吗?他的理想真能实现吗?”我 一时感到突兀,转念便说:“哎?问题提得好,正是 我准备布置的探究活动的论题。**周五,大家课后 查阅文献、研究资料,下周一用一节课时间深人讨论 这些问题。” 本来课时安排一节,急中生智临时增加一节,满 足学生探究之需,就算是教育智慧吧。不过,说句实 在话,原先我对孟子真的没有什么研究,脑子几乎一 片空白,尽管读研究生时修过《孔孟研究》的课程。 课后我马上给学生印发《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 子》《孟子见梁襄王》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之后我又查阅大量资料,*后总算解决了学生的系列 问题。 正是学生的质疑让我有了感触,于是我自己马上 着手深入研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孟子》。 这样一来,惊讶之余,还真有点儿不平,原有的感觉 还真有点儿变味了。不但梁惠王不重用孟子,不采纳 孟子的主张,而且孟子所到之处所面对的君主都不重 用他,不采纳他的主张。梁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孟子? 为什么不采纳他的主张?他所面对的君主为什么都不 重用他? 二、问题的探究,梳理文献的发现 孟子实在是太有才了。雄略在胸,仁术在心,辩 术在口,本应是匡国济世之才。可惜,所到之国所面 之君都不曾重用他,也没有谁采纳他的主张。孟子仅 仅是稷下的学官,虽然地位很高,却没有实职,既不 用办事,也不用进谏,没有责任,与王言事,出于忧 国忧民之心,是仁的一种体现。中国****国学大 师傅佩荣教授评论说:“孟子是*委屈的圣人。”通 过探究,我发现,孟子何止委屈呀,简直是枉屈。孟 子生时没能匡国济世,枉屈了呀,孟子之大志;没能 辅君援民,枉屈了呀,孟子之雄才。为什么说枉屈了 孟子之大志?枉屈了孟子之雄才?孟子的大志与雄才 体现在哪里? 1.雄才何所在,济世何所需 课堂上通过探究,学生普遍认同孟子的大志与雄 才。现在简要梳理如下,孟子的大志在于推行王道; 孟子的雄才,集中表现在辩术上,对方问一句,他答 一番,多为雄辩。他好辩,所辩即成宏论。其实好辩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责任感所使然,即宏大的政治理 想所使然。“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 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 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 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正 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感觉,才造就他的雄才。雄辩之 才形式凸显,内容深刻。 孟子雄辩之才形式上主要体现在哪里? ①铺陈排比,气势磅礴。铺陈排比特别多,开口 即成,一气呵成,“……胜食也;……胜食也;…… 胜用也。”“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欲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②设喻说理,喻切理深。设喻手法经常用,脱口 而出,形象入理,在“好战论”“好货论”“**论 ”“好勇论”中都有经典的设喻。而“食礼论”“妻 礼论”中的设喻精辟至极。 ③取类析理,类进理推。类比手法信手拈来,推 理明晰,“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 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权,然后知轻重;度,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非我也,兵也’ ?” ④对比鲜明,说理透彻。对比手法俯拾皆是,事 理昭然,“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 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 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 义哉!”“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才华不难理解,无须赘言。 学生也都一致认同他的理想实在**,也基本认 同他的理想的现实意义。只是,既然有学生质疑,就 有必要重新审视,不怕累赘了。 孟子雄辩之才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何方?主要集中 体现在**的王道思想里。 王道在何处?**在哪里?姑且剖析如下。 ①彰显立君思想:倡德治、崇王道以兴国。立君 ,仁是核心。君王要有仁心。“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 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要推广仁心 ,尤其是恻隐之心。“(孟子)*:‘无伤也,是乃仁 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也:见其生,不 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梁惠王上 》)君王要有仁德。“规榘,方员之至也;圣人,人 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尧、舜而已矣。”(《离娄上》)“尧、舜之道,不以 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要以推恩来体 现仁心、仁行。“今恩足以及**,而功不至于百姓 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提倡以避战来体现 仁心、仁德。“(梁襄王)卒然问*:‘天下恶乎定? ’吾对*:‘定于一。’‘孰能一之?’对*:‘不 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要推己及人体 现仁心、仁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王道始于“养生丧死无 憾”,成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