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惑读论语

人生有惑读论语
作者: 为你读诗/主编 湘人彭二 /著 朱卫东 /朗诵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人生有惑读论语
ISBN: 9787553819099

作者简介

湘人彭二 本名彭治国,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曾任记者,现为“为你读诗”《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及总撰稿人,著有随笔集《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等。 朱卫东 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为你读诗”首席语言艺术指导,与“为你读诗”合作了多个古诗词赏读和历史人文栏目,受到听众的广泛喜爱。 为你读诗 创立于2013年6月1日,是一个以诗连接人与人的诗意生活品牌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参与者包括行业翘楚、演艺明星以及诗意生活爱好者,覆盖并影响3000万用户。主张“给灵魂片刻自由”,通过音视频、直播、演出、活动、课程、出版物等内容形式,发展有诗意媒介、诗意活动、诗意学园、诗意空间等矩阵,将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带入大众日常生活,并以此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内容简介

学习:永远不要闭塞自己的心灵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普及过。但我们真的比孔子和苏格拉底懂得更多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话,似乎太平易,太浅白。很多第一次读《论语》的人恐怕会失望。这就是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和我们说的第一句话? 《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深奥而玄妙,很多学者琢磨了一辈子也没搞明白老子说的“道”到底何意。 庄子写《逍遥游》,第一句话也让人心荡神驰,佩服不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真是极具浪漫主义精神和非凡想象力的庄子! 因此,德国伟大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觉得《论语》没有什么。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说:“西人读《论语》,有一种难以驱散的印象,就是淡流寡水。比如,詹启华的书有幅插图《书房里的孔子》,可以反映西人对孔子的流行印象:孔子不过是个平庸的智者。画面上,孔子拿根鹅毛笔,正伏案写字,黑板上是他的格言:路上可能有雾,开车要小心;别让床上的臭虫咬了;因为外面下雨,只好待在家里……” 其实,不只西方人读《论语》会觉得无聊,今天一些中国人来读也会觉得它并无多大稀奇。但儒家的根本精神就在这里:平易却深沉,只有你经历到了才能体悟到。就像孔子用极平易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断地学习。只有当你学到了某种程度,你才能体会那种程度中的快乐。 所以,学习无穷,快乐无穷。人应该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人应该有一种精神的自觉;人应该不断超越,提升自我。而要做到这些,唯有学习。 我们今天的人对“学习”这个词并不陌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到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我们都在学习。但我们想过吗,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学习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何关系? 孔子的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位君子、一个仁人。他学的每个方面,礼、乐、射、御、书、数,都和提升生命有关。他通过学,成为后世仰望的人物。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孔子的弟子颜渊感叹道:“我仰望老师孔子的道德学问,真是越仰望,越觉得崇高;越努力钻研,越觉得深厚坚实。一会儿看它在前面,一会儿却又像在后面。老师一步步引导我,是多么循循善诱啊。他用文章来开阔我、丰富我,用礼来约束我。我真是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用尽全力,可老师的道还在我前面矗立。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怎么也办不到!” 颜渊是孔子诸弟子中最好学的人了。可和老师相比,他也说自己望尘莫及。但孔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凡脱俗者,也不认为自己天资聪慧,他只承认自己好学,像一块海绵吸收和接纳外部世界,因此成为一个渊博的人。 孔子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他的言行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位古希腊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作为全希腊公认最有智慧的人,他说,如果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在这个时代,当我们对很多事物开始抵制、不信任甚至妖魔化时,我们是否意识得到自己的无知?而在探索外太空的道路上,人类的未来会不会如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那句话:“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我们是爱学习的人,因为我们知道“学习”牵引着我们靠近更好、更谦逊也更清醒的自己。也是“学习”,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读《论语》,享受在人类中找到同类的喜悦,享受智慧增长的愉悦。 学有所思,学有所成。让我们就从《论语》里孔子的这些话开始吧。愿我们始终怀着学习的心态,拥有一颗敞开的心灵,而不是变成一堵冷漠的、不愿倾听任何声音的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以上三句,均出自《论语·述而》 快乐: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如果有一所教我们如何获得“快乐”的学校,孔子是最合适的校长。 作为校长,他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体会,列一个如下的“快乐清单”: 1. 读诗,写诗,与人交流诗。所以《论语》里,孔子和弟子交流,不时会蹦出一句诗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我们是被诗歌养育的国度,我们是写诗的民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次,孔子看见儿子孔鲤从面前走过,就问他:“有学诗吗?”孔鲤老实回答:“还没有学。”孔子就说:“不学诗,何以言!”孔鲤就回去学诗了。 2. 听音乐。音乐,尤其是高雅音乐,它的美好难以表达,只能静静体悟。孔子曾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道肉味,脑海里总是回响着它。他说:“想不到音乐的美,能达到这样迷人的地步!”羡慕孔子,今天的我们能吃到各种肉,但听不到韶乐了。 3. 学一两件乐器。孔子曾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他反复钻研,不断体会琴曲内涵,直到仿佛读懂了乐曲里人物的形象。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他皮肤黝黑,体形颀长,目光明亮而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君王。如果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创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说,这的确是《文王操》。” 4. 和一条河交朋友。年轻时去看它,年老时去看它,快乐时去看它,悲伤时也去看它。我们陪伴河水,河水也陪伴我们,因为我们本身也是一条河流。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或者,也可以和孔子所赞同的曾皙一样,在暮春时节,穿上春装,邀上三五好友、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河中洗澡,之后到河边的亭台上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去。 5. 养成高品位的读书爱好。读好书,和书里最伟大的灵魂和思想相遇。孔子到晚年研究《易》,越读越感到它的博大精深。他读《易》很勤,以至于把编书简的皮绳都磨断多次。孔子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易》学的研究就可以无憾了。” 6. 写作。孔子说:“君子最遗憾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名声。我的救世理想无法达成,我要用什么来贡献社会,留名后世呢?”他便写了《春秋》。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7. 在现实生活里,交几个有情有义的朋友。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一个朋友去世,没有人帮忙收殓。孔子说:“由我来操办丧事吧。” 8. 去旅行。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长期旅行,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大难不死,愈挫愈勇,十四年后回到鲁国。 9. 美食。能过饮食简朴的生活,也懂得饮食的艺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 当一位好老师,教出一群有出息的学生。列于孔子门下的学生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受到孔子教诲、没有正式入籍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老师之乐,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如果看完“快乐清单”,还无法快乐,孔子也许会带我们去见一个人,一个全天下最快乐的人: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真是个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穷苦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感到忧愁,颜回却能不改他的快乐。真是个贤人啊,颜回!” 孔子并不痛恨金钱,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也并不是要所有人去追求贫贱。相反,他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如果人民都是贫贱的,是非常可耻的。孔子多次在《论语》里赞美颜回,只是想告诉人们,快乐有两种:一种短暂,它完全依赖外部条件才能得到;另一种是更深层次的快乐,更加持久,它仅靠个人自己,就能创造出来。 因此,和很多人相比,颜回是最快乐的人,孔子也是。 孔子一生,始终有一个根本的向往,就是他对自我意义的追寻和人生价值的渴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为什么样的事业奋斗终身?孔子找到了,坚守住了,直到死也不后悔。权力也罢,金钱也罢,威胁也罢,批评和善意的劝阻也罢,孔子始终坚定地走在追寻“道”的路上。这成为他快乐的原动力以及一生幸福的源泉,死亡也无法剥夺。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在今天,金钱正把每个个体逼入绝境。如果我们的幸福、婚姻、爱情、工作,都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我们也终将失去快乐,失去幸福。 ?为你读诗“经典共读”系列第一本,解读《论语》中的人生智慧。《论语》里,藏着我们过好一生的所有答案 以学习、快乐、敬畏、信任、交友、勇气等15个主题解读《论语》,千年前的快乐与忧愁,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将《论语》这一根本性的儒家经典与当代生活中的困惑、难题相结合,重新焕发经典中的深厚内蕴,让读者从中汲取力量,拥有活泼泼的心灵和生命力。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树立一个坚定光明的自己 敬畏——因为敬畏天命,因为选择了天赋予的、有使命感的工作,所以孔子无所畏惧,“知其不可而为之”。 时代——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交友——朋友,不是一个虚假的面具,而是和你共同进退、彼此相助的,一个真实的人。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朋友之道。 ?一本书读懂《论语》原著,认识真实而可爱的孔子 孔子最喜欢的十件事是什么?孔子很会看人?被人讽刺为“丧家之犬”,孔子为何还欣然赞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孔子有时也很毒舌?…… 本书带你细读《论语》文本,走进那个遥远纷乱的年代,认识一个真实而可爱的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