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自述)
ISBN: 9787301284001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在日本、韩国、越南翻译出版。曾十余次获得《当代》、《人民文学》、《长城》、《求是》、《长江文艺》等各大刊物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 意料不及的写作欲念 至今确凿无疑地记得,是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写 作,引发出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欲念的。 这部后来写到八万字的小说是我用心着意颇为得意的 一次探索。它是写一个人的悲喜命运的。这个人脱下象征 着封建桎梏的“蓝袍”,换上象征着获得精神解放和新生 的“列宁装”,再到被囚禁在极“左”的心理牢笼之中, 他的心理结构形态的几次颠覆和平衡过程中的欢乐和痛苦 ,以此来探寻这一代人的人生追求、生存向往和实际所经 历的艰难历程。在作为小说主要人物蓝袍先生出台亮相的 千把字序幕之后,我的笔刚刚触及他生存的古老的南原, 尤其是当笔尖撞开徐家镂刻着“耕读传家”的青砖门楼下 的两扇黑漆木门的时候,我的心里瞬间发生了一阵惊悚的 战栗,那是一方幽深难透的宅第。也就在这一瞬,我的生 活记忆的门板也同时打开,连自己都惊讶有这样丰厚的尚 未触摸过的库存。徐家砖门楼里的宅院,和我陈旧而又生 动的记忆若叠若离。我那时就顿生遗憾,构思里已成雏形 的蓝袍先生,基本用不上这个宅第和我记忆仓库里的大多 数存货,需得一部较大规模的小说充分展示这个青砖门楼 里几代人的生活故事……长篇小说创作的欲念,竟然是在 这种不经意的状态下发生了。 这确实是一次毫无准备,甚至可以说是不经意间发生 的写作欲望。 这是1985年的秋天。按我当时的写作状态,对中篇小 说的多种结构形式,兴趣正浓,短篇小说也还在写,只是 舍不得丢弃适宜写作短篇的题材,而更重的用心已经无可 逆转地偏向于中篇小说的谋划。我写中篇小说较之短篇写 作只明确了一点,即每一部中篇小说都必须找到一个各个 不同——起码区别于自己此前各篇的结构形式,而短篇写 作几乎是随心所欲。这一次的《蓝袍先生》,不着重于故 事情节,以人物生命轨迹中的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当然 不是那些无足轻重的扯淡事儿,而努力寻找有心理冲击力 的细枝末节。我当时想通过各种不同的中篇小说结构,来 练习写作的基本功力,似乎还不是很明确地为未来的长篇 写作做准备。可以确定地说,我在1985年夏天以前,把长 篇写作尚作为较为遥远的事。主要的一点,在我对写作的 意识里,长篇小说是一种令人畏怯的太大的事,几乎是可 望而不敢想的事。我想唯一能使我形成这种敬畏心理的因 由,是过去对诸多优秀长篇包括世界名著阅读造成的畏怯 心理。我此时写中篇小说正写到热处,也正写到顺手时, 我想至少应该写过十个中篇小说,写作的基本功才可能练 得有点眉目。 仅仅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我和陕西刚刚跃上文坛的一 批青年作家参加过一次别出心裁的笔会,名日“陕西长篇 小说创作促进会”。连续两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组织部 门要求各省推荐参评作品,陕西省都推荐不出一部长篇小 说,不是挑选过于严厉,而是截止到1985年夏天,陕西新 老作家尚无一部长篇小说正式出版(1978年文艺复兴以来 )。引发当时以胡采为首的作协领导核心重视,开会研究 讨论,对陕西新冒出的青年作家的创作状况进行认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