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生铁生(史铁生十年祭上中下)(精)

铁生铁生(史铁生十年祭上中下)(精)
作者: 邵燕祥//王安忆//史岚|编者:庞沄//邢仪//章德宁//王克明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
原售价: 158.00
折扣价: 93.30
折扣购买: 铁生铁生(史铁生十年祭上中下)(精)
ISBN: 978750016408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邵燕祥,男,诗人,散文家,评论家。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王安忆,女,作家。1970 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 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 年回到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同年发表处女作;1987 年进入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史岚,史铁生妹妹,供职于《诗刊》社。 …… 编者简介 庞沄,男,史铁生清华附中校友,赴陕北延川县插队的插友。曾编著《守望记忆》等书。 邢仪,史铁生清华附中的同级同学,同赴陕西延川插队。西安美院毕业。画家。曾在知青插队三十年和四十年之际,于中国美术馆和北京世纪坛举办两次个人油画展。 章德宁,女,职业编辑,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供职《北京文学》杂志三十余年。曾任小说编辑、小说组长、副主编、社长兼执行副主编、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现为《北京文学》月刊社名誉社长、北京某出版社副总编辑。四十多年编辑生涯中,所编作品,有十多篇(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有数十篇(部)获市级文学奖和其他文学奖。曾发表《荒魂》《母亲是杨家人》《道不尽的林斤澜》等小说、散文。 王克明,男,曾在陕北插队十年,现主要从事陕北方言和民俗文化历史继承性研究,任延安余家沟村建设顾问。

内容简介

.死之后 陈希米 在一座古园中,有一片老柏树林,那里有两个孩子,正在那个古祭坛旁,仰头看着一棵没有叶子的树,纳闷为什么这一棵树跟其他树不一样,为什么这棵树没有叶子?你摇着轮椅过去,告诉他们,这棵树死了,这是一棵死树。孩子们似乎听不懂,还不停地在问:它到底是怎么死的?它什么时候死的?它太老了?它生病了?——可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你在书里写,孩子们“实际是要问,死是怎么一回事?活,怎么就变成了死?这中间的分界是怎么搞的,是什么?死是什么?什么状态?或者什么感觉?”(见史铁生《务虚笔记》) 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该去问死人还是活人? 从来没有人起死回生,所以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死之后。但是我们不知道死之后吗?我们明明看见下葬的墓穴,看见肉体被烧成灰烬,看见活人痛不欲生,在朝晖和夕阳下再也找不到那个身影;发现死者或者被忘掉,或者被永记,看见墓碑,看见挽联……这是死后。 要是有一天早上出门你离开家,却没有回来——你死了。那么那个家里的样子:叠了或没有叠的被子,打开的书或喝剩的茶,相框里微笑或深邃的表情,喜欢的餐具或者围巾……每一个叫活下来的人可能驻足或多看一眼的场景,就都是你的死之后。如果你还写了书,画了画儿,作了曲儿,或者建了功立了业,那当然也属于你的死后,你的死后可能就有很多,也很久。 自从我知道了有死之后这件事,就总是在离开家的时候,不自禁地特意再去做一件事,比如把没来得及叠的被子叠好——本来是来不及了,但现在必须叠好,因为这有关死后;比如把墙上的相框扶正;比如把堆砌的衣服收进橱柜。因为这都可能是死后的场景,是死后。一个人的死之后该正常平稳,和谐妥帖,没有凌乱,没有特殊,也没有异样的猜测。我不要死破坏正常的逻辑,要让死符合自己一贯的态度和样子,让死不恐怖也不敷衍,让死自然地被接受。 从知道了有死之后开始,每一天,我都要为不可预计地可能到来的死做一两个动作。而写好遗嘱,则是重要的,这关系到与你朝夕相处、冷暖与共的那些物质的生命:那些你曾经心爱的、震撼过你的好书,不断地有你的手、你的体温让它复活的书;那个从世界的另一端买来的烛台,已经成为视野里不可缺少的景象,就像一堵墙一扇门一个隔断,是这所房子的结构的一部分;那个毛绒玩具山魈,因为买了它才次了解这种动物,鲜红的鼻梁是深刻的印象,鬼魅般的面孔,特别的名字,也是次去迪士尼乐园的纪念。要是我们死了,它会去哪儿?会在一个孩子手里吗?男孩还是女孩?不会当作破烂被卖掉吗?比我们有更长生命的物质们,但愿不要让它们被突然的惨剧击中,至少要让它们渐渐地适应,那是它们过去的主人应该做的。不知道它们比我们有更长的生命是更好还是不好,但至少,它们可能是不适于嘎嘣死的。 遗嘱对它们是安顿,是抚慰,是缓和,是告别。 死后,对那些曾经与死者共生命共呼吸的一切物质,不应该是一场浩劫。如果发生浩劫,那浩劫就是属于死者的,属于死者的死后。每一个死者都不会要这样的死后。 对了,还有钱,那些钱,无论多少,应该也要走正义之路才好。 要是你不断地设想死之后,时常想象自己死后的光和影、人和物,便是一个还活着的人发现的自己的死后——你死了以后。这死,就不仅有死,还有死之后。 因为确实有一种死,像莉迪亚·戴维斯说的那样:“我的姑姑死了。或者说比死更糟,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可以被称为死者。”——这是什么意思? 一张照片,下面写着: 这是在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离开办公室时桌上的摆设,当晚他便逝世了。 ——一个确凿有力的死之后。这不一定需要如雷贯耳的名字,却坚决要求曾经被燃烧过的生命。一个人生前倾力的凝聚和死后的被凝视创造令人羡慕的死之后。这是暗示我们死之后与死之前息息相关,他们可以构成一个完整。 电影《布拉格之恋》片尾,有一个场景触到了我:早已远在美国的萨宾娜接到一封来自布拉格郊区关于托马斯死讯的信——不禁设想起,有一天我死了,该将自己的死讯告诉谁?事先是不是应该有所准备。因为有许多路向不同的朋友之间是没有交集的,有的人一旦不能联系到自己,就可能无法从任何途径知道自己的死讯。 死了,告诉别人,让别人忧伤?为什么?我想那该是一份后的情谊,就是告诉朋友对方是自己生活里重要的人,是使自己生命里的后一个动作也成为别人生活里的一个事件、一段情景——要是朋友因此而重温了往日的某一段时光或某一种心绪,就是给朋友的生活添上了一抹斑斓。 ——这又是死后之一。是死的作为。 ——因为没有想过死后就没有死之后?或者将有一个凌乱的、不可预料的死后?或者“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可以被称为死者”? 现在发现了死的另一面——死之后。死的存在当然关乎死之前和死之后。确切地说,在死之前是没有死的,因为那时只有活;死了之后,便有了死,便有了死之后。他们因死而存在,因关于死的思绪而存在。事实上,只有在死之后我们才能看到死之前。 但我们活者只是看见了死之后的一半,在世间的一半。至于死者,究竟去了哪儿呢?死者,必定才是看到了另一半。而现在,你终于死了。你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你该终于可以明白地告诉那两个孩子,死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树之死。 我想要去那座古园,去看看那些老柏树,还有新一拨长大的孩子,他们会不会像当年你书里写的那两个孩子似的提一样的问题。因为一切都要重演。 那个地方,应该就是地坛。 在地坛 老柏树们阒然无声 是风在动,偶尔,柔弱的枝桠也跟着风 人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他 他还是看你或不看你,随你怎么想 树叶和枝桠有时飘扬得像是他的舞姿 他不倨傲,只守自己的岿然 有时撕裂牺牲得像它的苦难 他也不诉说 无论你离他多远还是多近他都一样坦然 坦然得 就像我无论怎样去想你 你找不到生出绿叶的那一刻,一瞬也找不到 有限里行进的无限 无限缓慢 那种姿态与其说是模仿不如说是 实践永恒 你在他的缓慢和沉默面前 跪下 或眩晕 是触及灵魂的经历 是温暖的风或者凛冽的风让他和蔼或者坚韧 还是由于他自己 他从来不说 你去看他 你看他 粗犷得挺拔得 你搂不住他只能依偎 你够不着他只能依偎 或坐下来仰视 就看见了他上面的天 他亮着或者暗着 明亮里有辽阔的美 幽暗里有巍峨的美 风留下刀刃的痕迹 甚至斩断 风也抚慰 几千年的磨砺 痛苦已经风化 被风做成了美 不禁停下来要与他为伍 让自己站成树的样子 但我从不与他合影 凡人的样子自惭形秽 他姿势如风 风声低语长啸 枝干如铁如土 沉着如雨 对脚下蓬勃的草的崇拜 对天空高然飘走的云朵 对我对你 每一次长久的凝视 你都默然 以无限般的面容 即使见证每一次失恋 每一款隆重的婚纱 和步履蹒跚 和摇篮里的希望 你都一贯 模仿永恒的样子 也不帮你 也不想你 只是存在 在一个地方,叫做永远的地方 不离开你 我终于知道他的职责是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居然渴望一种 不能实现的爱 是高贵的爱么 你去问他 问树 你是有死的 与我们人类一样 但我们看不到 我看不到你的死 你从我出生站到我死去 从我初恋站到我儿长大成人 树 是我们有死者的靠山和朋友 跟墙 还不如跟树 至少他是我们同类 有死的生命 也有轮回 轮回,在死之后该是新生。但只要我还活着,地坛里就没有你。只有我,还有树。以及你的死之后。因为我不想跟任何人说话,所以我谁也没有遇见。我没有在古园里遇见孩子,没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也没有提问和回答。那年在树下向你提问的男孩和女孩,不知是否已经懂得了死。 我们都是有死者。一个有死的生命,只有懂得了死才完整。在亲自经历死之前,我们只能经历他人的死之后。 1.用充满烟火气的真挚文字与丰富细节,勾勒史铁生的成长轨迹,展示不为公众所知的隐藏在理性、睿智文字背后的铁生生活中的“平凡”一面,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鲜活的铁生;有血有肉、有粗有细、有俗有雅的铁生;一个坦诚、率直、真诚的铁生。 2. 全面展示史铁生精神中“不平凡”的一面:他是如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世,超越困境、恐惧、功利等心魔,攀上精神高地的心路历程,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战胜困境的勇气,汲取前进的力量。 3.从文学、神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诸多领域挖掘铁生精神内涵,及其创造承载的精神、文化、道德价值,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铁生的作品。 4.大量新鲜一手文字、收录近百幅亲朋密友珍藏的史铁生老照片及其书信手迹,更有以史铁生下乡所在地清平湾的风景和窑洞为主题的版画作品,许多为首度公开。 5.装帧精美典雅,烫银双封面,封面图为史铁生清华附中同级同学、画家邢仪作品,系首度公开,用色彩将一个谈笑风生的史铁生瞬间定格在了画布上,也永远留在了热爱他的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