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茶事
作者简介
耕而陶 知名茶人,新浪官方认证美食领域30 万粉丝大咖,今日头条官方认证优质美食领域原创作者。常年致力于茶学研究且亲历亲为在制茶一线,对于茶史及茶类制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已出版《懂点茶道》《懂点茶器》。
内容简介
神农尝草初识茶 举凡脍炙人口的传说都是与人们生活中所不可少之事物相关的,茶当然不会例外,几乎从人类的洪荒时代起,茶就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文字记录出现以前,每一个民族传达思想见闻的方式都是借由神话与传说。神农尝百草中毒,继而通过吃茶树叶片解毒从而发现了茶。虽然归为传说,但它的诞生确是发生在远古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陆羽《茶经?茶之事》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生活在唐代的陆羽,已经在他的那个时代听到了神农与茶的传说。传说五千多年前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被尊称为炎帝。炎帝号神农氏,神农氏被尊为“医药之祖”。《史记?三皇本纪(补史记)》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捜神记》开篇即讲:“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上述诸文皆可于典籍中查到,唯独耳熟能详、茶界传述的出自汉代医书《神农本草经》的“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一语,查遍《神农本草经》的各类版本,均不见其踪迹。只有清人陈元龙编写的辑录古今文献中各种器物之内容、源流资料的类书《格致镜原》中有如下引录:“《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并且此处所录为“七十毒”而非“七十二毒”。《格致镜原》引文只注明出自《本草》,未注明其年代、作者,而此语又未见别书引录,故此《本草》为何,尚需有识之士考证。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康熙朝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笔者认为以陈元龙的身份阅历来讲,此句应是他所看到过的,不该是杜撰。我们现在于《神农本草经》中见不到此句,究其原因,很可能缘于该书在历代版本编辑时某次的遗漏或原书本无此语而为后人所造,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与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采集渔猎为主的社会环境下,这是确然会发生的事情。历史留下的谜团还是留给历史自行解决吧,也许某日出土的文物、文献会帮助我们把真相揭开。 在民间,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诸多版本,大致意思如下,传说中的神农氏模样奇特,头顶长角,身披树叶,手持草药,现的技术,种子生长则贯穿了茶树繁衍的整个历史。由种子生长而来的茶树是不能挪移的,换句话说是挪不活的。明代茶学大家许次纾在其专著《茶疏》里所讲的“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即解读了民间“下茶”之礼。茶成为“俗”始自唐代,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讲古人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宋、元时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宣扬下,时风要求女子“从一而终”,道学家们便将“茶不移本”这个概念指代了“从一而终”,至明代逐渐演变为订婚之礼。“下茶”是指男女订婚把茶当作聘礼的习俗,以茶作为一世相守的承诺,喝了我家的茶,就是我家的人,不能改变。《红楼梦》里有王熙凤用饮茶打趣林黛玉的情节,她说黛玉“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儿?”即是此意。 明初翰林学士朱升,史称枫林先生,他写过一首《茗理》诗并序,全文质朴地道出了制茶原理。诗中说:“一抑重教又一扬,能从草质发花香。神奇共诧天工妙,易简无令物性伤。”序言:“茗之带草气者,茗之气质之性也。茗之带花香者,茗之天理之性也。治之者贵乎除其草气,发其花香,法在抑之扬之间而已。抑之则实,实则热,热则柔,柔则草气渐除。然恐花香因而大泄也,于是复扬之。迭抑迭扬,草气消融,花香氤氲,茗之气质变化,天理浑然之时也。”清人陈曾寿说茶:“咽服清虚三洗髓,神虑皎皎无由浑。”《神农食经》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在所有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味道当中,茶的汤水不但温暖馨香,更可滋养性灵,茶,天生就有着让人欣欢的底蕴。 1.由六大茶类的源出演进,展现历代制茶、饮茶之流变。 2.通过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典故,还原古人真实的品茶生活。 3.一本书让爱茶者学会选择茶、分辨茶、利用茶;养成常喝茶、喝好茶、不喝烫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