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喜欢这样工作
作者简介
约翰·梅迪纳 (John Medina) 知名脑科学家、神经学家、发展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先后领导两家大脑研究机构:西雅图太平洋大学脑应用研究中心和塔拉里斯研究所。 畅销书作家,至今已出版10余部作品,其代表作《让大脑自由》《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让成熟的大脑自由》《大脑喜欢这样工作》更是以科普性和通俗性吸引了大批忠实读者。 常年为《精神病学时报》撰写“心灵分子”专栏,担任儿童公益网站MindEDU的学术撰稿人和顾问,并长期为《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商业周刊》《西雅图时报》等报刊撰写文章。
内容简介
关于改变失败的两个误解 为什么有些项目不能成功地让改变发生,而其他项目却能成功呢?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改变,而其他人却能成功地改变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原因和项目本身以及项目参与者一样充满着变化与不确定性。当研究人员试图解释失败的原因时,有两个错误的观念几乎总是出现,这两者都跟参与者对研究目的的期望有关。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如果我有决心让改变发生,改变就会发生。 这一点包括人类语言中最刺耳的复合词之一:意志力。意志力一直是热门研究主题,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研究是关于人们试图抵制诱惑的一些视频。 这些视频既让人看得难受,又让人忍俊不禁,它们几乎总是跟学龄前儿童有关。 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一个孩子单独坐在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一个成年人向这个孩子提出一个交易:要么马上吃下棉花糖,要么等到成年人回来,因为成年人必须离开几分钟。双方达成共识,如果成年人回来时棉花糖还没有被吃掉,孩子将得到第二颗棉花糖。然后成年人就离开了,但摄像机仍在运行。 等待引发了孩子们的痛苦。 一些孩子会盯着这一小块白色的棉花糖,久久地看着这个无人监管的诱惑。有些孩子则会把目光移开:其中一个孩子背对着棉花糖,专注于她身后的空白墙壁;另一个孩子坐在他自己的手上;还有一个孩子试图闭上眼睛,背诵数学课上学的内容。 可惜的是,这些策略中的大多数是没有用的。大多数孩子最终还是拿起了棉花糖。孩子们触摸它,尝一下,又放下它,最后把它塞进嘴里。孩子们没有反抗的能力。 这是棉花糖实验的一个例子,这个如今受到争议的实验最初由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尽管其他研究人员在复制他的最初结果时遇到了困难,但视频本身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这些孩子正在与冲动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搏斗,也是在与意志力的某些方面进行搏斗。 有些人认为,像“每天5份果蔬更健康”这样的项目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参与者的行为就像这些孩子一样。他们根本没有放下薯片、拿起胡萝卜的自律性。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与事实相去甚远。在我们研究了人们对改变的第二个误解之后,我将对这一说法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第二个错误观念是,如果我有足够的耐心,改变就会发生。 在电脑网页加载速度不够快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有把电脑扔到房间另一头的想法,并且在脑子里与这种想法做斗争。事实上,如果一个网页加载延迟超过3秒,超过一半的用户会放弃打开这个网页。在渴望得到即时满足和意识到结果可能需要超过几秒钟才能出现之间,耐心架起了桥梁,而这段距离充满了焦虑。这很重要,因为小事件的长期积累会推动我们走向许多关键的改变,这些改变可大可小。 我在文字处理器上积累的时间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其积极意义。当我习惯于剪切和粘贴整个文本时,我才意识到我再也不需要橡皮擦了。在我的余生中,这一点一直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终于变得能够享受保存多个书面文本副本,然后实时比较两个副本,看看哪个更好。这让我更加高兴。我开始接受从墨水和笔记本到键盘和像素这一改变了,我花了6个月的时间才看到这一转变带来的好处。如果在使用文字处理器之前,我就觉得它必须立即给我舒适感,那我将永远不可能转用文字处理器。 你会认为,考虑到长期积累的力量,人们很容易理解这个建议。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让改变发挥魔力。每个人都需要慢下来,需要对这个过程有足够的耐心。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还是不够。令人沮丧的变数再次出现:“每天5份果蔬更健康”项目持续了许多年,但它根本不能改变行为。此外,并非所有的积累都会产生积极的结果,时间并不总是我们的朋友。离婚就是一个令人感到痛苦的例子。婚姻很少死于突发的关系性“心脏病”。婚姻几乎总是出血而死,而出血的伤口通常是多年来情感伤害所积累的小针眼。 由于职业倦怠而失去工作的情况也是如此。人们“突然”辞职,往往是由罗伯特·萨波斯基所说的“微压力”(micro-stressor)引起的。单独来看,这些微观的压力因素可能并不大,毕竟它们被称为微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压力集体爆发,就产生了一种大规模的压力,让人们“突然”辞职。微压力是微小的、让人厌恶的事件,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开来。 显然,想要实现积极的改变,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其他因素。那么缺失的成分是什么呢?如果不仅仅是耐心,不仅仅是意志力(我将在本章后面告诉你为什么不是),那么,是什么让积极的长期转变扎根的呢? 信不信由你,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答案。答案多少有点儿令人尴尬:缺失的成分是便利。 一本非常少见的可以带你“从头”打破职场恶循环、更轻松完成工作的脑科学实用书。 你是否一上班就腰酸背疼腿抽筋、犯困走神偏头痛、紧张沮丧想骂人,一下班就健步如飞腰杆直、容光焕发灵感到、神清气爽乐陶陶?你可能完全是因为搞错了一件事才陷入如此境地,那就是——以为你的大脑和你一样活在现代。本书揭示了人脑仍保留着远古时期形成的习性,不适应现代的工作要求,因此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之道。 大脑习性千千万,记住这10条就可以呵护身心免受“工伤”、提高工作效率与幸福感。 作者根据丰富的案例和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职场实际情况,归纳出了10条对工作而言非常重要的大脑习性,如喜欢团队合作、讨厌视频会议等,以及个中细节与缘由,如更喜欢什么构成的团队、为什么会反感视频会议,进而提供从微调型到变革型的实用建议,从知到行,一步到位,多一些喜欢带来的效率和愉悦,少一些厌恶带来的阻碍和压力。 知名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热销书作家又一科普力作,严谨靠谱可信赖。 约翰·梅迪纳博士是受人信赖与敬重的美国神经科学家、发展分子生物专家及研究顾问,先后领导两家大脑研究机构——西雅图太平洋大学脑应用研究中心和塔拉里斯研究所,在脑科学域有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著有热销科普书:《让大脑自由》《让孩子的大脑自由》《让成熟的大脑自由》。 知名学者+成功人士倾情推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北脑学者薛贵,百万畅销书《人生效率手册》作者张萌,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带教律师史欣悦等鼎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