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故事/人文青岛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学路 大学路是青岛最早的街道。 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县滨海的渔村青岛成为沿海海运港口“青岛口”。 清代中期以后日渐繁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青岛口在青岛河入海口, 口外的小青岛是天然挡风屏障,海船乘潮驶入青岛河,沿河岸停泊,沿河一 条街有客栈、酒馆等建筑。 1891年清廷决定在青岛口设总兵衙门,是青岛建置之始。《海云堂随记 》记载,沿河大街是总兵衙门,其规模大于一般的县衙门。青岛口到1896年 有商号61家,包括旅店、成衣店、油坊、鞋帽店、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 酒馆、饭铺等。沿河街上的杂货店“代写船票”,即代售船票。 这时青岛口的工商业相当于普通县城。中国人把城门外地域称为“关厢 ”,青岛镇东一条街被当地百姓按这个习惯叫“东关街”。 1897年德占青岛,次年开始拆除中国人的村庄,首先拆除的是青岛口, 只留下了总兵衙门作为临时德总督府。从河边向青岛山修了一条现代马路, 叫奥斯帕斯街,中国人仍习惯叫它东关街。 德占青岛后,青岛山以德国首相的名字命名为俾斯麦(亦译毕士马克)山 ,山麓修建了俾斯麦兵营,是奥斯帕斯街上最早的建筑。日占青岛后,街名 改为巽町,“町”是日本汉字,即街道的意思。俾斯麦兵营改名叫万年兵营 ,从中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永霸青岛的野心。但是,经过“五四”爱国 运动,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青岛。后来康有为来青岛,看中了这片兵营, 想在这里办一所学校,“扶杖看云之暇,与天下英才讲学”,这时兵营为陆 军五师所占用,康有为没有能力使之迁出,遂改去上海办学。 知识分子出身的胶澳督办高恩洪却依仗其势力,利用兵营开办了私立青 岛大学,于是这条马路改叫大学路。当时的校舍没有院墙,两侧有两条马路 。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的罗荣桓是首期学生, 并是学生会负责人之一。 国民政府“北伐”,北洋政府倒台,私立青岛大学停办。1929年在这里 开办了国立青岛大学预备班,臧克家是其学员之一。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 学正式开学,杨振声出任校长。青岛大学成立以后,两年中爆发了三次全校 性大罢课,在开除了一部分学生之后,1932年夏改组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 改由赵太侔担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秋,山东大学内迁并人中央大学。日本二次占 领青岛,再次将此处用作兵营,日本陆军司令部也设在这里。这时首次沿大 学路建了围墙。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里又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占为兵营。山东大学 在青岛复校,只好利用原日本中学校、日本第一、第三小学校校址。1948年 美军才将此处交还山东大学,与原日本中学校连成一片。1958年,山东大学 迁往济南,这里作为海洋学院,今为中国海洋大学。今天,这条街可谓名副 其实的大学路。 日本侵占朝鲜作为殖民地,建总督府。朝鲜总督府在大学路3号建青岛 出张所(今鱼山路36号院内)。 1931年湖北人沈鸿烈任青岛市长,在大学路上建两湖会馆,设有礼堂。 少年黄宗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话剧生涯。 中国银行在大学路建宿舍,中心有俱乐部叫广厦堂,设有青岛著名的京 剧票社。 大学路上有十几家私人住宅,18号是丁敬臣宅,丁敬臣曾是德占时期“ 参议”,三江会馆会长,开有几家企业,早期青岛名人。 总兵衙门旧址曾作为东文书院,抗战胜利后为抗建中学,老百姓一直叫 它“老衙门”,解放后成为青岛二中分校,庆祝国庆10周年时建新礼堂(人 民会堂)才被拆除。今存的高大的一株赤杨、十几株银杏见证了这段历史。 大学路从8号到50号,双号一侧的20座花园小楼,均已列入青岛市第二 批历史优秀建筑名单。 太平路 清朝末年,从总兵衙门沿青岛湾海滨修了一条通往黑澜兵营的驿道,德 占青岛后,石砌海岸,在驿道基础上建了一条滨海马路,以德国皇帝名字命 名,叫凯撒·威廉皇帝街。但是,中国人一般叫它前海沿儿,或南海沿儿。 日占时期叫舞鹤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认为青岛历遭德日侵占,为祈求太 平,将旭山改名为太平山,将碌岛改名为太平角,将这条路改名为太平路。 太平路上有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从明 代建成后,多次重修,现在的天后宫,后殿基本上是原貌,两株银杏是明代 遗物,临街戏楼是1937年大修时重建的。院内的两座清同治年间碑,是记载 青岛历史的珍贵文物。德占青岛后要拆除天后宫,遭到中国人强烈反对,众 怒难犯,帝国主义最终没有得逞。 依《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在山东修铁路、开矿山,成立了山东铁路公 司和山东矿业公司,都建在太平路上。矿业公司经营不善,与铁路公司合并 ,称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在今太平路、江苏路口。它的西边是德华银行,曾 发行货币,是青岛的金融中心,后成为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 太平路上早期建有两家商住旅馆,一座叫中央旅馆(亦译中心旅馆、中 和旅馆),“有客房30间,优等厨师,每天费用3元一5元,在济南府有分号 ”;一座即亨利王子饭店(后东馆),1910年又扩建了中馆,1914年后叫大饭 店,兼并了中央旅馆作为其西馆。抗日战争后,东馆曾作为国民党青岛市参 议会办公地,解放后为市政协办公场所,今已拆建为泛海名人酒店。中馆曾 作为日本总领事馆的一部分,抗战胜利后为美国宪兵队驻地,现为栈桥宾馆 。西馆解放后作为青岛日报社办公场所,近年来拆除,与原鲁大公司旧址连 在一起新建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大楼。 清末,江苏省盐台李梅邨在民国政府成立后来到了青岛,在太平路、广 西路上筑了三座楼房,太平路上一座三层大楼,在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以后, 成为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办公楼。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兴亚院青岛出张所 ,解放后一度作为中共青岛市委办公楼,今拆建为华能大厦。 日本在中山路口建了海军司令部,建筑造型似一军舰,墙体也涂成军舰 的灰色。抗战胜利以后,此处成了美国海军司令部。 1949年,美国驻青岛领事馆一度也在楼内。解放后曾作为中共青岛市委 的办公楼。现在成了一片绿地。 太平路上建有德商的礼和洋行,是一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日占时 期,利用这建筑成立了反动的“新民会”,这是一个汉奸宣传组织,作恶多 端。解放后,曾为河南路小学使用。 英国人帕默1910年写的《青岛》(李厚基译)一书记载了当时太平路上的 景观:“由优美的威廉皇帝大街向东,是通往大衙门的最近的道路。人们先 后经过中心旅馆和亨利王子饭店,还要经过德华银行。在亨利王子饭店和德 华银行之间、威廉皇帝路口顶端,矗立着锥形的叶施克纪念碑,它坐落于海 岸上的一块不大的突出地面上,四周花园环绕。继续前行,还要经过山东路 矿公司、中国大庙(天后宫)到大衙门,它也曾是德国总督办公地,1889年亨 利王子曾在此下榻。” 叶施克(亦译叶世克)纪念碑,外带一个碑亭,后曾作为中国政府收回青 岛纪念碑,又曾作为大东亚共荣碑,抗战胜利后改亭形为塔形,上镌“市长 ”李先良题的“山海重光”,解放后将字铲除,“文革”时碑全拆除。 太平路上有著名的栈桥,本是1892年建的军用码头,后成为观光旅游景 点。1915年劳乃宣在诗中写道:“海天万顷清光煦,沙堤千尺沿低树,斯须 轩足登栈桥,直到沧波渐深处,士女如云不知数……”栈桥后来曾多次大修 、改建,增建的回澜阁,是青岛第一个百年的标志。 兰山路 青岛火车站对面,有一条很短的路,现在叫做兰山路,最初它叫霍恩佐 勒路一皇族街。 青岛最早的码头是前海栈桥,早期的海关就在这里。皇族街连接了栈桥 码头与火车站,位置显要,德国人在这条街上建了许多贸易商行,上世纪初 统称为“洋行”,据记载有顺和洋行、禅臣洋行、鲁麟洋行、紫普杰克洋行 、兴泰公司、德威洋行……,因而人们叫它“洋行街”,也是欧式建筑集中 的一条街。 现在的河南路2号大院,曾是鲁麟洋行,正门在河南路、兰山路口,除 进口工业制品、百货外,主要经营出口业务,经营的货物包括猪鬃、肠衣、 牛肉、牛皮等,从山东各地收来,在院中的车间进行初步分检、加工、包装 。 它的斜对面是德商的禅臣洋行,总行在德国汉堡,是德国仁利登化学工 厂、普达钢厂、OTK铁路工厂、柴油机厂、汉堡保险公司等的青岛总代理, 自己也做进出口贸易,总买办是丁敬臣。 皇族街最西端,一侧是山东铁路公司营业处,后用为国民党铁路党部( 已拆,建为地铁综合楼)。一侧为车站旅馆(亦译站前旅馆),有早期很流行 的塔楼,中国人叫它“老阳台”,长时期用为铁路职工宿舍,目前是兰山路 上惟一保存下来的德占时期老楼。 兰山路日占时期叫姬路町,中国收回青岛后才定为今名。后来海关大楼 在新疆路新建,原海关宿舍仍在这里,原来的海关用作了兰山路小学,有幼 稚园(今称幼儿园)。日占时期,拆除旧楼,建了一座“水交社”,即海军俱 乐部,外墙全用黄色釉瓷面砖,是日本海军军官寻欢作乐的地方,对面即是 日本海军司令部的后门。解放后,它作为青岛市政府交际处第一招待所,曾 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档次较高的招待所。上海电影演员话剧团来青岛演出 ,主要演职员赵丹、张瑞芳、上官云珠、王丹凤、舒适等曾住过这里,引来 大批“追星族”围观。其时门牌已是中山路2号。 《青岛时报》是解放前青岛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家中文报纸, 1924年9月1日创刊,初在新泰路,后迁到兰山路,顾随曾任总编辑。他是新 文学运动早期社团“浅草社”成员,早期主要写小说,中年后从事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研究,著有《顾随说禅》等专著,轰动一时,以致学术界曾建议创 立“顾学”。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立后,藉《青岛时报》出刊了《诗歌周 刊》,著名诗人蒲风、王亚平、袁勃等主持编务,发表诗作,影响广及全国 。抗日战争期间停办。1945年复刊,改在堂邑路伊藤忠商社旧址办公。 早期青岛,中国人集会多在三江会馆、齐燕会馆等地,缺少公共会堂。 1932年,青岛市政府将中山路上的第四公园土地售出,拟用所得钱款建一个 礼堂,原拟建在中山公园西部,因地角太偏,改定在兰山路1号港务局检疫 所旧址,用资3万元,1935年落成。揭幕时,定名为青岛市礼堂,由沈鸿烈 手书,镌于门楣。这里可容700人。 青岛市礼堂虽名为“礼堂”,长时间却是一个剧场,主要演京剧,如毛 世来、童芷苓等名伶都在这里演出过。顾正秋、胡少安率团在大舞台演出之 时,杨荣环、陈永玲、许翰英以“三小名旦联袂演出”为号召在市礼堂演出 ,与顾正秋打擂台,结果“三小名旦”大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一时成为 热点新闻。顾正秋从此走红,后称“台湾梅兰芳”。 解放初期仍用为礼堂,青岛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便在这里举行。人 民会堂建成后这里改称市南会堂,今为青岛市音乐厅。市礼堂隔壁是青岛俱 乐部,后为国际俱乐部,大门改在中山路,解放后用为中苏友好馆,现在恢 复为俱乐部,已不算在兰山路了。 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