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简编(全二册)
作者简介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1913年考进北京大学文预科,次年考入文本科国学门,受业于国学大家黄侃、陈汉章和刘师培。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曾一度任校长蔡元培的私人秘书。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1951年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文心雕龙注》等书,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和很高的声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原始公社时代 ——禹以前(远古—前2198年?) 第一节 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 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据说那时候的人,已经知道用火,并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 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现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其中有似乎剥皮用的石刀。 中原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旧石器,但未必就是从古无人居住的证据。 依据地下发掘的材料,约在前3000年(?)黄河流域确有人类居住,而且已经踏进新石器阶段,有相当发展的文化。 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区。住在周围的各民族,都想迁徙进来。因此成了各种族斗争的舞台,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场所。有一种苗人叫做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县)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层黑陶,上层白陶,递变的形迹显然。据上述两个例证,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状况。 住在中原地区及其周围的种族,推想如下: 东部的夷族,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相传太皞是他们的圣帝。春秋时代还有任(山东济宁县)、宿(山东东平县东无盐城)、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四个风姓的小国,说是太皞的后裔。济南龙山城子崖发掘,最下层的灰陶,形质粗劣,年代很古;皞是白色,灰也含白色,或许这就是夷族文化的遗迹。灰黑白三色是东方出土陶器的特征。 南部是蛮族,苗、黎、傜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黄河流域,现今苗人的椎髻、服装、乐器以及房屋构造形式,与安南风俗,大体相同,可以作为古代蛮族来源的佐证。蛮族种类繁杂,在远古似乎也有相当文化。其中黎族最强,蚩尤是九黎著名的酋长。 西部是羌族,从西方侵入中原,与苗黎杂居。炎帝是羌族的首领,炎帝也称为赤帝。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花纹形制,都极简单,年代比仰韶期要早些,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迹。赤色和彩色(主要的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 北部的狄族(也许就是散布长城以北至西伯利亚平原的细石器种族),东北部的貊族,在远古传说中,没有显示他们活动的形迹。 地下发掘,材料最丰富的是仰韶系文化。民国九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掘得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镞、耨、锄及纺织用的“棉坠”。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红、白、黑两彩三彩的花纹。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遗物中还有陶鬲、陶鼎、豕骨、谷粒和人骨,据说,人骨同现代北中国的人种没有什么分别。 ★史学大家范文澜经典力作,问世以来多次再版 ★与郭沫若、翦伯赞齐名的史学大家 ★一部书读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脉络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诚意推荐的史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