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9.60
折扣购买: 电影编剧教程
ISBN: 9787300331867
喻彬,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花城》《小说界》《中国戏剧》《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 500 多万字。出版专著《生死铁证——喻彬电影文学剧本集》《黄花殇》《岁月流痕》《画梦录》等 12 部。创作影视、戏剧剧本《大地加木》《生命的秘笈》《检察长》《信念》等 60 余部,作品入选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创意剧本”,获教育部“读懂中国”优秀舞台剧奖、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纪录片奖等国内外奖项40 多项。
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载体,而剧本创作是电影工业的源头。《电影编剧教程》就是一部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书。本书基于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借鉴国内外电影创作经典理论,结合笔者长期对电影创作、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深入探析采用小成本制作来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剧本创作理论体系。
本书紧紧围绕着我国电影剧本的本土化、祛魅化、中国特色等叙事策略、创作方法和要领展开研究,探析电影的主题与灵魂、故事与传奇、人物与人性等之间的关系与变化;剖析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探究如何甄选主题、设置人物、谋划情节、暗藏悬念、构建冲突、强化危机、巧设拐点、演绎传奇、精妙结尾;分析如何赋予电影作品人文情怀、植入民族精神等。本书对电影剧本创作中常见的实质性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电影剧本创作及教学实例进行了阐释和探索。
我国电影剧本创作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1949年之前,有关电影编剧理论的专著主要有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洪深的《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1935)等。徐卓呆的《影戏学》是我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它阐释了“影片剧的要素”“影片剧的形式及分类”等电影专业知识,强调电影与戏剧的区别,确认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对中国电影创作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影戏”的时代背景出发,建立了剧本中心论、社会功能论、技术操作论三大独创性理论,确立了其学术地位。洪深的《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首倡电影剧本要有完整的故事,具备场景、情节、人物、动作、对白、字幕说明等,创建了运用电影思维写作的具有电影特点的全新的剧本格式理论。
二是1949年至2000年,即新中国成立至互联网在我国广泛应用之前这段时期,夏衍、汪流、丁牧等学者的研究。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对新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电影艺术现象和电影创作理论有着真知灼见,是我国当时权威的电影剧本写作教科书。汪流的《电影剧作的结构形式》和《电影编剧学》,分别对“电影剧作结构”和电影“造型元素”有着独到的建树。
三是2000年至今的新媒体时代,芦苇、杨健等学者的研究。芦苇、王天兵的《电影编剧的秘密》,主要将芦苇的生命体验和其改编的《霸王别姬》《活着》等电影剧本创作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剧本创作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但更偏向于对原著的改编。杨健的《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则通过对影视剧逐格、逐句的观摩和解读,深入分析影视作品的内容、风格与技巧。该书通过对多部教学片、参考片和电视剧的拉片,阐述了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技巧。
以上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戏剧影视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未能在学术史的视野下对中国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理论进行体系化的建构。其学术视野、研究思维、影像话语,甚至援引的戏剧影视文学理论、作品例证等,大多数是新媒体诞生以前的。这显然与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教学与人才培养需求有着一定的距离。
国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研究,有JH劳逊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乔治·贝克的《戏剧技巧》、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汉森的《编剧:步步为营》、埃里克·埃德森的《故事策略:剧作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亚历克斯·爱泼斯坦的《编剧的策略》、布莱克·斯奈德的《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保罗·约瑟夫·古林的《序列编剧法》等。它们从不同的视域探析和研究戏剧影视剧本创作规律和制胜之道。
悉德·菲尔德的“开端”“对抗”和“解决”三幕式电影剧作结构理论,将亚里士多德《诗学》之“头、中、尾”故事三段式结构原理,融入其《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一书中,成为风靡一时的剧作模式。罗伯特·麦基的叙事理论,揭示了好莱坞电影剧作特别是类型大片在叙事上的诸多共性奥秘。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将卡尔·荣格的心理学思想和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研究融入其著作中,将故事模型分为“英雄之旅”12个阶段,将故事人物分为英雄、导师、信使、阴影等不同原型,震惊了西方编剧界。上述三位学者的理论在我国编剧圈内十分受推崇。
坎贝尔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融入《千面英雄》,揭示了英雄人物的成长以及英雄故事结构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表现形态。此外,《编剧:步步为营》《编剧的策略:如何打动好莱坞》等专著,虽然各有理论话语,但所见略同。例如《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中的15个节拍点,《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中的23个故事链、人物成长弧,《序列编剧法》的8序列结构等,都与悉德·菲尔德的编剧理论体系如出一辙。其内容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教你如何在“主控思想”原则指导下塑造“以一敌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物形象。一些中国的编剧盲目模仿好莱坞电影“救世主”的模式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导致水土不服。例如,几部国产科幻片分别亏损数亿元,就是盲目模仿好莱坞模式所造成的后果。
在国产电影创作场域内,主要呈现“大国叙事”和“平民抒怀”两大类型的作品。“大国叙事”类的作品,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长津湖》等,主要围绕着塑造家国形象、增强国际认同、提振国际声誉等主旨展开叙事,在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平民抒怀”类的作品,如《疯狂的石头》《十八洞村》《无名之辈》《你好,李焕英》等,其内容大都聚焦社会底层百姓甚至边缘小人物的命运。这类电影主要靠直击人性、感人肺腑的故事内涵和人文情怀来感染、激励观众,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与此类似,国外经典影片《天堂的孩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入殓师》《寄生虫》等,无一不是以小人物为主题的令全世界观众喜见乐闻的作品。
回顾百年光影史,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窄银幕到IMAX、从2D到3D的深刻变革。唯一不变的是故事法则。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用电影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剧本,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国正从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迈向强国,需要扎根于中华本土的、适合于新时代我国国情的电影剧本创作理论研究。
在新媒体视域下,本书对电影的多元叙事、艺术审美、创新思维、成功规律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翔实的阐释,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剧本创作策略的理论话语体系,希望为我国电影剧本创作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对推动我国民族电影工业发展和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