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系(第2版)(精)/语言学经典文丛
作者简介
郑张尚芳,***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音韵学家。长期从事汉语古音构拟研究,是汉语上古音构拟郑张-潘体系的代表人物。著有《温州话音系》《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等。
内容简介
上古音系所研究的是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音节结构,包括声韵母内部的组合结构、变化和变化的功能,以及它与《切韵》系统联系的规律(语音演变规则和发生机制),乃至在方言与亲属语言音韵中的反映。 我们研究上古音系,是为了了解汉语语音史的源头状况,为了解释上古文字和文献中各种不易理解的语音现象和与语音相关的词汇、语法现象;此外还为了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一些现象的来龙去脉。 前者例如甲金文中“立”与“位”通用,“史/吏、舁/擧、老/考、益/溢、荼/茶”等字的转注关系;“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异读关系;“各/洛、监/蓝、谷/欲、每/悔”的谐声关系等。又如《诗经?关雎》“左右采之”与“琴瑟友之”叶韵、《诗经?燕燕》“远送于野”与“泣涕如雨”叶韵、《诗经?击鼓》“爰居爰处”与“爰丧其马”叶韵之类后人觉得费解的押韵关系。此外还有有关构词构形的四声辨义,以及“吾/我、汝/尔”之别等等。 关于后者,也有人以为研究方言语音的源流,只要从《切韵》去理解就够了。实践表明,那是远远不够的。只凭《切韵》解释不了方言遗存中的上古音层次,连北京话“脸”读liǎn、“踝”读huái,广州话“连/联”不同音都解释不了,*不用说分析客方言“”就是“我”、赣方言“蔸”就是“株”的古音遗留现象,以及闽方言为什么“有”说得像官话“无”一样之类的问题。 当然,《切韵》音系*解释不了“手、首”同音之谜,如果上古也像中古《切韵》音那样把这二字混为一音,古人可怎么分得开“斩首”和“斩手”?这要弄混了可是性命攸关呢!所以可以说,凡是把“首、手”拟为同音的上古拟音系统,它的声母系统设计上就是不完善的,存在着拿中古音往上推的弊病。而一个好的上古音系拟测还应该对《切韵》音系所具有的问题都有所解答,例如“四等的起源”、“三等韵为何特多,并且要分三类”、“声调的起源”、“平声字的数量为何超过其他三声的字”等等。 所以,上古音系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重要,对于研究古汉语其他学科如文字、训诂、语法,以及汉藏比较语言学也都很重要,此外对于涉及汉语古文献典籍的古典文学、哲学、考古学、古史地研究,中外交通史、民族史、古民族语研究,古译名学、古地名学研究等等方面来说,也都是少不了的。 本书是汉语上古音构拟领域郑张-潘体系的代表作,在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