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案终结:破案专家的心理分析法》

《罪案终结:破案专家的心理分析法》
作者: 于反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罪案终结:破案专家的心理分析法》
ISBN: 9787509394595

作者简介

于反,畅销书作家,10余年写作经验,主要写作方向为心理学、管理学。代表作有《快乐处方》等多部畅销作品,深受青年读者欢迎,有一定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学会心理分析法,更容易了解他人 人的行为与心理有着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人的行为是心理外化的结果。破案专家认为,犯案现场的痕迹以及物证,必然能反映出罪犯的心理世界,继而推断出罪犯的个人特征,从而描绘出罪犯的画像。因此在破案过程中,经验丰富的破案专家就很擅长运用心理分析法,来判断、揭示犯罪嫌疑人的意图。 将心理分析学运用得神乎其神的案子,莫过于20世纪中期纽约著名的“疯狂炸弹手”案: 案件开始于1940年11月16日,人们在爱迪生公司大楼的窗户上发现了一枚炸弹,并附有一张纸条:“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炸弹。F.P.”炸弹并没有爆炸。几个星期后,在爱迪生的总公司,又发现了一只塞满炸药的短筒羊毛袜,并附有同样内容的纸条,这次炸弹依然没有爆炸。 显而易见,有人跟爱迪生公司过不去。此后美国卷入了太平洋战争,这件无头案就这样被搁置了。 然而,十年后,也就是1950年,这个炸弹手再次出现了,他给《纽约先驱论坛报》寄了一封信,内容是:我是个病人,而且正在为这个病而怨恨爱迪生公司,该公司会后悔他们的卑鄙罪行的。不久,我还要把炸弹放在剧院的座位上,谨此通告。F.P. F.P.的炸弹制作得越来越熟练,爆炸的土炸弹越来越多,放置土炸弹的地点已经不局限在爱迪生公司。据统计,在1955年,F.P.在不同的地方放置了52枚炸弹,其中有30颗炸弹发生爆炸,造成数人伤亡。投寄给报社的匿名信,措辞也很激烈。毫无疑问,F.P.已经严重威胁了公共安全,人们把他称为“疯狂炸弹手”。 纽约警察局的探长芬内于是向研究刑事犯罪心理专家——布鲁塞尔博士求救。当时布鲁塞尔仔细分析芬内探长带来的案件照片和炸弹的弹片,凭着自己对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画出了一张犯罪嫌疑人的“画像”。 1.罪犯是男人 之前的案件中制造炸弹或放炸弹的都是男人,无一例外。这是第一个可能性。 2.罪犯年龄在50岁以上 罪犯对爱迪生公司抱有偏见,认为爱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渐渐地,他认为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这是他行为失常的来由。一个人一旦被这种思想所纠缠,就变成了偏执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偏执狂的发展是很缓慢的,但过了35岁之后,便发展得不可收拾了。那个F.P.放炸弹已有15年的历史,年龄应该在50岁以上。这是第二个可能性。 3.罪犯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 从他清秀的字迹来看,他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 4.罪犯也许受到过爱迪生公司不适当的处置 毫无疑问,爱迪生公司可能对那个F.P.有过不适当的处置,以致遭到他的报复。 5.罪犯中等身材,体格匀称 据德国一位精神病医生统计,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体型。因此推测罪犯不胖不瘦,身材匀称。 6.罪犯是个工作认真负责、遵守时间的模范员工 从信件的笔迹上来看,笔迹清秀干净,因此罪犯工作质量很高,工作态度也很认真。至少在他遭遇到他认为的“不公正待遇”前,他一直是这样工作的。 7.罪犯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 罪犯笔下的“爱迪生公司”的书写方法不符合美国人的书写习惯,因此,此人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很可能居住在外国人的社区。 8.罪犯受过心理创伤 罪犯受过心理创伤。也许他的母亲早逝,他认为是父亲的过错,经常反抗父亲,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反抗权威的情绪。因此当他受到爱迪生公司不公正的待遇后,他心头的创伤就复发了。 9.罪犯很可能与年龄比他大的女性亲属生活在一起 他肯定是一个独身者,没有女朋友,也没有男性友人,他很可能与年长的女性亲属生活在一起,因为他的行为透露着他一直没有得到爱情与友情。女性亲属则令他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触动了他对父亲的怨恨,因此罪犯不停地投放炸弹。 10.罪犯可能是斯拉夫裔 罪犯虽然没有友情和爱情,但他有礼貌,衣着整齐,风度翩翩。 另外,制作炸弹需要设备很好的工作室,这样不会被邻居发现,因此罪犯不住公寓,而会选择住独院住宅。 根据当时的调查统计,在斯拉夫国家中,恐怖分子更倾向于使用炸弹。因此罪犯很可能是斯拉夫裔。 斯拉夫人信奉天主教,那么他必然定时到某一个天主教堂去,因为有规则是他的习惯之一。 罪犯的恐吓信不是从纽约,就是从韦斯特切斯特投寄的,因此罪犯的家很可能在两地之间。而在这两地之间,斯拉夫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就是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 11.罪犯很可能患心脏病或结核病的一种 罪犯在很多纸条上声称自己是个病人,因此推断罪犯很可能患心脏病或结核病的一种。(事实证明,罪犯是个结核病患者) 12.罪犯被捕时,应该穿一件双排纽扣的上装 布鲁塞尔最后补充道:“我看这个人的衣服虽然穿得笔挺,但对于流行的式样他是犹豫的,我大胆推测,你们抓住他的时候,他穿的应是一件双排纽扣的上装(当时一种普通式样的上装),纽扣扣得整整齐齐的。” 根据线索,犯罪嫌疑人很快就浮出了水面:他叫乔治?梅特斯基,曾是爱迪生公司的电机保养工,1934年他染上了肺结核,要求爱迪生公司给予终身残疾津贴,但被公司拒绝了。他被抓时54岁,工作负责,行为端正,性情温和,身材匀称,波兰裔,信奉天主教,家住康涅狄格州,未婚,父母双亡,与两个姐姐生活在一独立住宅中。最重要的是,当他被捕时,他声称要换件衣服,待他再次从房间走出时,刑警们惊呆了,他穿着一件双排纽扣西服,衣服上的三个扣子扣得紧紧的。 布鲁塞尔博士对犯人的描述惟妙惟肖,简直吻合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他破译此案件时运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在刑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见,在破案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法,更容易解读罪犯的内心世界,心理分析法也越来越受世界各国警方和司法部门的重视。总的来说,破案中心理分析法的应用具有如下两点优势: 1.心理分析法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具备科学性 心理分析法绝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曾经提出了三大变量系统,即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他认为罪案的发生反映的是罪犯内心的压抑与冲突,是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哪怕只有一点的迹象,表面看毫无价值,实际上却隐含着作案者的心理。这一点就可以成为揭示罪犯作案目的、动机的重要源头。 2.通过心理分析法,对犯罪现场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化 当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清晰明朗时,心理分析法可能只起到辅助作用,一旦犯罪现场离奇独特,或现场痕迹被破坏,调查搜证无法取得突破时,这个时候,心理分析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一对夫妻被杀害在家中,身上均有多处刀伤,尤其是头部和胸部,这透露出罪犯对死者的仇恨。现场很混乱,衣柜被推倒,几千元现金被随意放在桌上,电视机被搬到了杂物间,电脑则被随意丢弃在室外。现场离奇,令人摸不着头脑,侦查人员在物证搜查无法取得突破的情况下,认为此案是由精神病患者或者是醉汉所为,后来警方确定了侦查方向,缩小了侦查范围,很快,犯罪嫌疑人落网了,他果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可见,掌握一定的心理分析法,对犯罪现场的认识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狡猾的犯人在作案时手段亦是层出不穷,因此懂得一定的心理分析法对破案是非常重要的,这对破案者的要求也较高,因为心理分析法是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破案者掌握如心理学、犯罪学、生理学、医学、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并拥有丰富的破案经验。 细微表情 透露内心真实所想 无心之举 表明大脑意欲何为 破案专家教你 破解微表情、微动作密码 从细节处了解真实的自己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