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第2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第2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 苏文平 李红捷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第2版)(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4135

作者简介

苏文平,管理学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航生涯教育教学团队召集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首批成员,劳动经济学会职业开发与管理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生涯发展教育。在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8本、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案例集2本。2005年受邀成为教育部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项目组专家;2007年以来在全国近百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及学生讲座。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主讲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等,主编教材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015年录制上线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慕课在全国已有300余所高校55万人注册学习。2016年创办的“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微信公众号已推文1 000余篇、提供原创案例500余篇,总阅读量达140万人次。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职业选择与就业相关的各种难题,正是生涯教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中约半数针对本科生实施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方案,其他高校也纷纷效仿,形式各样。与此同时,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除港澳台地区,仅西藏和新疆还延续之前的高考制度。开展高考改革的省区市,高中学习不再单纯地文理分科,而是除语数外之外,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再选三门课程参加高考。这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专业是不确定的,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课业成绩等,再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专业。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生及家长在高中学习及高考志愿填报时的焦虑,却使很多学生在大一时更加迷茫:不少学生将大一过成了“高四”,拼命刷平均学分绩点(GPA),以使自己大一结束时有足够的“实力”来挑选心仪的专业。
学习之余,这些大一学生深感迷茫与焦虑:大一比高三的学习还紧张,这是真正的大学吗?而所谓心仪的专业往往就是社会上普遍认可的热门专业。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只顾着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去,没有考察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是什么。况且,刻苦学习也未必能够取得好成绩,因为大学的学习特点与高中差异太大了。下面是一所实施大类招生的“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入学两个月时的感慨:
转眼间,我进入大学已有两个月。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的种种联系与鲜明区别。大学相对中学来说自由了许多,可以选择的东西比中学多了不少。课程上,我们可以选择上什么学院的什么课,上哪段时间哪位老师教的这门课,甚至可以选择去或不去上某一节课(当然我们要为此负责);课外活动上,我们可以选择加入五花八门的各级组织,参与各种工作,从小班班委到大班班委,从院学生会到校学生会,从各类社团到各类协会,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生活上,我们可以选择去哪里吃饭,吃什么,在哪家店理发,去校内还是校外。相比中学的统一化管理,这的确是自由了不少。但我同时也感受到,大学固然自由,却绝对不是游乐场。在大学同在中学一样,不努力就会落后,落后就会失去各种机会。中学忙考试,大学也是如此。中学拼高考,大学拼考研、就业。比拼无处不在,区别只在于一些人不在乎这些,而一些人如我一般还在迷茫中奋斗。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
相对而言,我的高三生活是比较轻松的,每天都有计划地生活与学习。到了大学,我就像个无头苍蝇,除了没完没了的作业,还有书院安排的各种活动,应接不暇。这强烈的反差使我很不适应,只能每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在给大一学生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笔者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你高考后填报志愿考虑了哪些因素?对一年后的专业选择是如何思考的?
你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十多年的勤奋学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了大学,你知道自己的成绩在班级甚至省市的排名;四年后离开大学校园时,你觉得自己的排名会有改变吗?会上升还是下降?
你是否想过,四年后离开大学校园时,有多少人会仅凭优异的考试成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决定读研的你,思考过考大学与考研的区别吗?
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会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吗?
你负责任地为自己的未来或者大学四年的发展方向做过考虑吗?
你知道要实现你的目标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吗?通过什么途径呢?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深入,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中现出了神采:在大学要思考这些问题并付诸行动!对于如何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不少学生很快找到了“窍门”。
课程结束后,一位学生写道:
正因为一开始的迷茫,我选择了职业生涯规划课。迷茫中,我开始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以我的性格应该怎么过好大学四年,才不会让我在四年后扼腕长叹?虽然课程依旧很难,需要处理的事依旧很多,但我尝试改变自己慵懒的作息,去适应重点大学的环境。为此,我会花时间去做看似不必要的很多事情,但我相信自己会从中获益良多。
另一位学生写道:
上这门课的最大收获是我认识到兴趣和职业兴趣的区别。自己以前单纯地认为,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课程学习,我知道了:职业兴趣是对某类专业特别有兴趣,花费相同的精力,你可以做得比别人好。这点真的很重要:如果单纯喜欢,却常常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只会拖垮自己,这一兴趣也不适合将来作为赖以为生的职业。
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了本科大类招生。大类招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创造进入理想的专业学习的机会。如果学生们入学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阶段通过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借此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未来的学习会因为明确了目标而更充实、更轻松。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因为这是绝大部分学生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性地接受学历教育,最后一次全身心地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同时可能是很多学生最后一个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并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考入大学乃至考入“双一流”大学已经不能为未来的职业上保险,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不再主要取决于其所考取的学校及专业,而与其大学生活如何度过相关性更强。
本书循着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轨迹,伴随大家经历初入大学时的新奇、兴奋、迷茫、失望,从学生们普遍面临的问题着手,通过对生涯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的系统介绍,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遇到的困惑,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及行动建议。希望最终帮助学生们尽快明确大学生活的目的和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确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生涯发展目标,制订个性化的行动方案,度过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最终能够信心满满地离开校园、进入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