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简史(从琐罗亚斯德到今天)(精)
作者简介
作者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1962—2019),英国学者、作家、评论员,毕业于剑桥大学彼得豪斯学院,在1998—2000年曾担任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负责人。多年来,他一直为《展望》等杂志撰写有关当代伊朗和其他相关主题的评论文章,在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资讯电视频道的相关节目中探讨伊朗事务,是一名颇有声望的伊朗事务专家。2001年12月,他成为杜伦大学中东和伊斯兰研究部门的研究员。2005年,他任教于埃克塞特大学。自2008年起,他担任埃克塞特大学波斯和伊朗研究中心的主任。迈克尔·阿克斯沃西还是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的成员,其著作有《波斯之剑》《革命的伊朗》等。 译者 赵象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硕士,现从事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研究、文字创作与传播推广工作,与人合译的作品有《穿过针眼》。 胡轶凡,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语系,现就读于莱顿大学中东学专业,平日致力于研究中世纪伊斯兰世界政治和社会史。
内容简介
第8章 革命以来的伊朗 伊斯兰复兴、战争与对抗 每当教廷的生存受到威胁,她便会脱离道德 的戒律。为了最终能维持团结,教廷会把她一切 所作所为,甚至包括恶意欺诈、背信弃义、暴力 行为、买卖圣职、犯罪入狱、死亡等,全部神圣 化。这一切都是为了教廷的利益,每个人都要为 了大局而牺牲。 ——费尔登主教尼海姆的迪特里希,1411 年 (阿瑟·库斯勒在《中午的黑暗》一书中引 用了这一段) 阿亚图拉霍梅尼乘坐法国航空的客机从巴黎 飞往德黑兰,在飞机还没得到机场允许着陆的信 号时,一位西方记者问他回到伊朗是什么感受。 霍梅尼答道:“没什么感受。”1这只是对记者 无聊提问的一种不耐烦的应付,并非如一些人所 称的反映出他对伊朗与伊朗人民利益极度冷漠的 态度。霍梅尼的回答无疑是不能用字面意思理解 的。 不论一个人是否是霍梅尼的支持者,都不能 否认1979年2月1日霍梅尼到达德黑兰时,他是 整个国家希望的焦点。某种程度上民众的意愿与 他的意志是互通的,起码在此时此刻的确如此。 欢迎霍梅尼归来的热情群众有近300万人。这也 符合霍梅尼的自我认知,他的精神追求是成为伊 本·阿拉比笔下的“完人”。2通过冥想、宗教 仪式与教律,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能够反映身 外的世界,使之成为能与真主精神相通的媒介。 当他走下飞机进入专车后,过多的人群拥堵了道 路,让专车几乎无法前进,在欢呼声与人潮中他 从机场前往贝赫什特·扎赫拉公墓,纪念在之前 几个月的示威活动中去世的民众。在他经过的路 上,群众不仅欢呼“真主伟大”,还高喊“霍梅 尼,伊玛目”。在什叶派的神秘主义思想中,伊 玛目与“完人”的形象是完全一致的。在第十二 位伊玛目隐遁后,再没有人能够使用“伊玛目” 这一头衔(很多年长的乌理玛因此不接受霍梅尼 )。3他的追随者与沿路群众虽然没有直接说霍 梅尼就是隐遁的伊玛目,但也几乎是这个意思。 几个世纪以前,阿拉伯诗人法拉兹达克在麦加见 到了第四位伊玛目后写道: 他目光低垂以示其谦卑,其他人亦目光低垂 以示对其敬畏。在他没有露出微笑的时候,无人 敢应答一句。4 这就是为何霍梅尼在飞机上如此回答那位冒 失记者的原因。在穆智台希德修炼成为完人的道 路上,没有个人情感或情感表达的位置。他与沿 路的群众本就是一体,群众也与他精神相通,而 ◎篇幅适中,内容全而精,不到400页,便于阅读和携带,45幅彩插一半以上实地拍摄,高清精美。 ◎本书是了解伊朗历史的入门级读物。近年来,讲述伊朗通史的书非常少,本书在这个方面填补了空白。 ◎由职业外交官所书,20余年的审慎观察,打破西方对于伊朗固有的他者印象,重塑对于伊朗的理性认知。对于伊朗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明古国,可以不赞同它,但必须去了解它。 ◎穿过漫长岁月,在不断的战争与和平交替中领略古波斯的宗教文化、诗歌、建筑、细密画之美,超出国家和文明的范畴,感受伊朗作为一个心智帝国经久不衰的力量,很好地集中解答了伊朗历史的连续性问题。 ◎见解独到,深刻地挖掘了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比如为何在中东独树一帜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还是被动防御?伊朗女性的地位和享受的权利到底如何?作者尽力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伊朗,解除我们对于伊朗的诸多误解。 ◎为何美国和伊朗势不两立?伊朗政府为何执意发展核计划?来之不易的伊核协议是如何促成的,在伊朗内部和美国分别面临哪些威胁?作者冷静解读了伊朗核问题,并做出了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