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村前:中国近代科教之乡(全2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东方既白,那些渐行渐远的“提灯人” 陈尧明 早听说无锡市惠山区堰桥一带,是文化渊薮、人才辈出的地区。是有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前村,近来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夏等数十位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人才之盛,一时无两。但是对于村前胡氏的渊源、鼎盛期的发展、胡氏家族对中国近代科教事业所作的贡献,我却知之甚少。直到看到学者陆阳拿来的书稿《天 上村前:中国近代科教之乡》,我被村前胡氏深深地震撼了!我想,今时之人,有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曾经做了些什么,好像东方既白,我们不记得那些渐行渐远的“提灯人”。 借着陆阳的书稿,我对村前胡氏的文脉传承轨迹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村前为什么堪称“中国近代科教之乡”,有了充分的认同。在我看来,村前胡氏在近代中国科教界的卓尔不群,概由以原因: 一、600年家风传承,播下“读书种子” 村前的文脉要追溯到北宋的胡瑗(时人尊称安定先生)。胡瑗是宋学的创始人,移易一代风气的学者。他在书院内设立经义斋、治事斋,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所学校中分科教学,将治民、治兵、治水、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人官学体系之中,“使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法兵战者,好尚节义者,以类群居讲治事斋“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开了主修与选修制度的先河。他经常召集学生“谈论其所学”,及时给予指导,“为定其理”,让学生集思广益,明辨是非。他经常“取当时政事”,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处理的办法和方案,以增长他们从政的才干,倡导“讲实学,求”。胡瑷的这一教学方法,因其教授于苏州、湖州而史称“苏湖教法”。他还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观点,精辟地阐明了实现“天下之治”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学校的思想。由于胡瑗在中国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后人有“自秦汉以来,师道之未有过瑷者”的评价。 宋绍圣三年(1096),胡瑷的孙子胡守权迁居无锡,此后,胡氏子孙在无锡繁衍生息,逐渐人丁兴旺。与此同时,胡氏一族读书乐道的精神也在子子孙孙中不断传承发扬。数间,多有子弟科举人仕,为官一方,或成为管一方官学。比如,其30世孙胡和梅曾任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教谕,重视子孙的教育,“诸孙儿日见繁多,重以教育,兼重男女”。长子胡壹修同样接受了科举教育,但他的志向却并不在此,而是办新学、兴水利、创实业,“急公好义,乐善不倦,而自奉俭,自视淡然”。次子胡雨人很早萌发了培育“读书种子”的志向,1902年从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回国后,向父亲胡和梅和胞兄胡壹修建议创办新学。 胡壹修的长子胡敦复幼时“聪慧愈恒”,长女胡彬夏同样出类拔萃。1907年,兄妹二人同时考上江宁学务公所留学生,分列男女榜,而主考官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维新派思想家严复;次子明复、三子刚复早年读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时,两人学之优,深得当办张元济夸赞,尝抚两人之肩赞为“奇童”;明复、刚复和雨人长子胡宪生都考取了清末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自1纪到世纪中叶,村前胡氏几代人依然沿袭着教育世家的淳厚家风,崇文重教的价值观成为编写在一颗颗“读书种子”基因里的遗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