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图文版)/名家小史

中国近代史(图文版)/名家小史
作者: 蒋廷黻
出版社: 山东画报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中国近代史(图文版)/名家小史
ISBN: 9787547427132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席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内容简介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 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 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 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 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 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 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 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 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 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 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 新呢?此中原故虽极复杂,但是值得我们研究。第一,中 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 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第二, 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 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 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第三,中国土大夫阶级知 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 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 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 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 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 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 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 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 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 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 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的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 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 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 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 》。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 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 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 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 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 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 ,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 ,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 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 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 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